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86章阿尔滨再见仙子:你大老婆很聪明(2) (第3/3页)
gc2' class='gcontent2'> 后来他才搞明白,原来是张飞回家说漏了嘴,被小夏知道了,既然小夏知道了,那大老婆玉梅自然就知道了这个推论驴都能想明白。 唉张飞这嘴清嘴上点头哈腰应承着,心却暗叹。 金州水师,在孔孟冲、李俊、柴进、阮小七、石秀等人的带领下,8000将士,人员已然到位,部分战船,也设计完成,正在建造,有一个人在其,发挥了巨大作用 要养一支水师舰队,开销巨大,目前,九州大陆,容量最大的战船,号称巡洋舰,就是能容纳1000将士的战船,但这种战船,建造工艺复杂,通常每2年才能制造出来一艘,服役时间15年就得换掉,所以,大汉帝国的东南军、北朝鲜、南朝鲜、台湾的倭寇,都只能维持一个较少数量的这种战船。 剩下的等规模的战舰,称为驱逐舰,通常能容纳300将士,日常的开销也不小,上述几方面的势力,都是保持了几十艘的规模。 孔家带来了2艘能容纳500人的驱逐舰,清和朱玉宏、孔孟尝、诸葛等人商议,分三年,建造4艘巡洋舰,24艘驱逐舰,只是,驱逐舰的大小,清建议都调整到能容纳500将士的大小,这样,面对倭寇的驱逐舰,就有了优势。 这就意味着,今后3年,前两年,一年需要制造1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最后一年,要同时建造出2艘巡洋舰。 清又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最后一年制造的巡洋舰,最好有一艘,能用铁皮包裹船头,这样,更能在海战,发挥威力。 用铁皮包裹船头,这以前,从未听说过,大汉帝国、朝鲜和盘踞台湾岛上的倭寇,都制造了不少战船,但基本上最好的,也就是用牛皮包裹船头的巡洋舰,更别说,是用铁皮包裹船头的。 朱玉宏和孔孟尝有些为难,找来鲁班的儿子鲁能,一起商量对策。 鲁能是朱宽公亲自出面,请到了东北,随着他来东北定居的,还有鲁家上百口人,朱宽公亲自一一做了安置。 最后,玉梅也加入进来,几个人总算设计了一款战舰的模型,打算明年,先制造一艘能容纳500将士的驱逐舰试试。 “鲁叔,这块玉佩,不知您认不认识”玉梅把在桃园易水下,得到的那枚鲁班的玉佩,递给鲁能。 “这,这是我父亲的遗物”鲁能见到父亲的遗物,对玉梅俯身便拜,泪流满面:“请少夫人放心,鲁能,定为东北水师,建造出最大最结实的战船” 讲武堂在玉梅的张罗下,也在龙江、长春、奉天、锦州、金州、丹东、临江城、大清关8个城关逐步建立起来,614岁的阵亡将士子弟、在军籍的东北军子弟,可以优先录取,每年每所讲武堂,招收1000个孩子,一共8000个名额,这些将士子弟招满后,再考虑其他百姓家的孩子。 孩子们入了学,就开始按照军营的管理,学习两门课程,一门是科方面的诗词歌赋,一门是武功传授,学制8年。 科方面的内容,玉梅专门出面,请了一批从原来的大儒来教授,那些大儒听说能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更多的孩子,都欣然举家迁往东北。 武功方面,则由驻守当地的八旗军将领教授。徐天德、秦叔宝、张飞、常羽春、多睿衮、多睿铎、关胜、刘志哙等人,自然就客串了武功教头的角色。 孩子们学满8年,就是东北军排一级的下级军官和7品以下基层官员的后备,去向可自由选择,当然,如果选择经商、建筑等其他行业,清也乐见其成。 在此基础上,张良和诸葛建议,在这8所讲武堂的基础上,再增加两所高等学府,清给起了个新名字“大学” 大汉帝国在洛阳设立了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名叫太学,每年招收的学员不多,只有100个,多被八大世家的子弟占据,清不想和它一个名字,遂去了一个点,一是听起来更大气,二是清希望,这两所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少一点酸腐,多一点实干。 这两所大学,在奉天城和金州城,各建立一所,每年各招收1000名子弟,其1500人主要由那8所讲武堂的优秀学员招收,学制4年,另外500人的名额,分配给了其他百姓家的孩子。 其奉天城的大学,专门招收科学生,将来学成后,为东北培养7品以上的臣。 金州城的大学,专门招收有武功天赋和统兵天赋的学生,将来为东北培养营、连一级的级军官。 这两所大学的校长,清本来建议,分别由诸葛和张良担任,但这二人死活要求清直接担任,而他二人,只负责大学的日常管理,清推辞不过,只好答应。 至于这两所大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奉天大学内容丰富,朱宽公、魏直成、诸葛等人会亲自参与教授。 金州大学的内容,张良亲自教习兵法,玉梅教授机关埋伏,偶尔也会指点武功,荆轲的剑法,武松的刀法,智深的少林正宗练气,赵云的枪法,张清的暗器,唐13的用毒,多睿衮的箭法,都可以学到,既有基础课程,学生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身所长。 金州大学第一批入学的1000学生,年龄段在1415岁之间,因为没有经过讲武堂的学习,必须要精挑细选,清计划把他们编成一个团,从入学时,就按照军队来管理,由常羽春兼任团长,赵云兼任副团长。 得到这一消息,东北军和那些阵亡将士的家属,奔走相告,在这10所学校的推动下,很多百姓家,为了获得一个入学名额,让家的青壮积极报名参军,这倒是清和玉梅当初设计学堂时,没有考虑到的。 让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那两所大学,成为了东北臣、武将的摇篮,10年内,为东北培养了整整2万名高级人才,后来大汉帝国的朝堂上,出现了大批武全才的能臣这是后话 当然,家没有人参军的,以及九州各地的人才,也不是就没有在东北发展的机会,清打算过两年腾出手来,在东北开设举、武举考试,广开纳贤取材的门路,只要在举、武举考试取得名次的,可以直接提拔为团、师级的高级将领和重要的6部官员。手机请访问: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