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孔莺莺:那呆子从来也没关心过我 (第3/4页)
“张飞不可”张良等人赶紧拦下。 “先吃饭吧”清也知道,之前已然得罪了太子一系,现在不宜再激化矛盾,毕竟下一步众兄弟还要在这帝都呆一段时间,这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其实,在广庆王子等人眼,清他们就是拿了武举三甲又如何,也不过就是个营长、团长级别,在太子府和司马、王家、赵家这些世家眼,那就跟蝼蚁一般。 众人继续前行。 “噢,对了”这几日,清也没问魏直成和诸葛举考试的情况,被这广庆王子一提,这才想起来:“魏直成大哥和诸葛,你们举考了几轮了” 原来,这大汉帝国的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每三年举行一次。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在子、卯、午、酉这四个年的9月举行乡试。乡试考了以后就称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按大汉帝国的的举制度规定,举人可以到吏部注册,可以取得一定官职,可以当县官、县太爷了。当然这个职位很少,每年大概就40人到130人的名额。 举人的名额很少,那么举人当候补做官的人就更少了,这样就往往有候补官。一般的寒门子弟,如果不依附八大世家,是很难取得具体官职。 象魏直成、诸葛,之前都是举人,魏直成还当过一个小官,但诸葛就一直候补着。 接下来是“会试”。会试是紧接着乡试,在第二年的7月初举行。乡试是头年的七月份考完,第二年的七月是夏天,到京城考试,叫“夏试”,这就是会试。 会试考两轮,第一轮从上千考生,选出300人,第二轮,再从300人,选出100人。 也就是说,两轮下来。会试如果考了,称为“进士”,进士每年的名额大概有100名左右。 会试考完以后,紧接着还要进行第三场考试“殿试”,一般在会试以后的七日。 殿试是皇帝在太和殿亲自考试,考后就是钦定的进士,可以直接做官了。这大汉帝国自建国起,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完善举考试制度,逐步形成的一套很严格的举考试制度。 所谓无第一,武无第二,相比而言,因从军,保荐,也可以当武官,武举考试就没有举考试这么严格。 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八股。八股主要测试的内容是经义,诗书礼易春秋,五经里选择一定的题目来进行写作。题目和写作的方式都是有一定格式的。八股有四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要有排比句,有排比的段落,叫四比,后来又叫八股。八股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人能不能升官,能不能举考试进士升官。 明经、进士两科为大汉帝国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 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试。 “诗赋”则需要具有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大汉帝国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朝官员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八大世家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魏直成和诸葛,因为有孔家的推荐,这投卷,也就免了。 现今的大汉皇帝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进士的规模,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大汉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一开始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现在每次录取多达100人,其一等进士10人,二等进士30人,三等进士60人。 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也就是“恩科”,象之前清金殿击退五国使团,皇帝准备赐官,手续上就可以走这条线路。 “我们啊”诸葛看看魏直成,微笑答道:“我二人的举,7月8日考的一轮会试,我和魏直成大哥,都进入了前300名,7月10日考的第二轮会试,目前还在等结果,说是这两日就会张榜公布” “我找人私下问过了,魏直成大哥和诸葛,进入最后殿试的前100名,当无问题”孔孟尝边上,摇着折扇,慢悠悠说道:“但这次,咱们拿了武举的三甲,估计太子一系,会在举考试,全力阻击魏直成大哥和诸葛,我估计,要进入三甲,是难上加难”
“难怪那广庆王子,如此嚣张”清撇撇嘴,不满道。 “无妨,进不进三甲,我和魏直成大哥倒无所谓”诸葛一脸从容道。 “这大汉帝国的官,我也做过,就是当了官,没有八大世家的关系,也很难升迁上去”魏直成也点点头。 “算了,不说这些了,走一步看一步吧。”张良安慰道。 众人边说边聊,很快到了同福客栈,包下二楼最大的包间,孔孟尝怕引起轰动,特意带着众人,从同福客栈后门进来。 “额滴神呀,什么风把您吹来了”那同福客栈的掌柜,是个30岁左右的美女,见到清,脸上立刻乐开了花,赶紧冲跑堂的唤道:“展堂,别听书了,赶紧过来......”急忙招呼众人上了二楼,孔孟尝跟那跑堂的店小二白展堂,点了酒菜,众人围坐一圈,就要动筷。 “好”忽听楼下,人声鼎沸,叫好声此起彼伏。 原来,上午校军场比武之后,帝都洛阳城内早已段子满天飞。 那同福客栈的一楼里,围的是里三层、外三层,水泄不通,那些吃饭的食客也不吃了,都在听一个说书的,沙哑着嗓子,栩栩如生,说清和玉梅的传奇故事: “上回书说到,那清为追咱帝都第一美,直接追到了金銮宝殿之上,与那玉梅殿前合璧,击退5国使团,同时迫使契丹十万铁骑,一年之内,不得犯我大汉边界 4国尽皆臣服,唯有一国不服契丹 那契丹大王子,名叫耶律雄啊,武功盖世,力大无穷,箭法独步天下,手狼牙棒,腰间圆月弯刀,打遍天下,未有对手 三轮武举下来,我大汉帝国上千武士,竟没有10合之将,那耶律雄狂妄叫嚣:今日要夺走武状元,顺便带那帝都第四美安乐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