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桶 第两百七十五碗 舆论大战 利剑出鞘(万字爆发) (第2/4页)
你童皇后么?” 这么一说别说是童素颜就是楚红秀也明白了。两个女人同时失色这改朝换代可是大事咱们妇道人家虽然管不了外面地事情但丈夫是自己的这事不会有危险吧? “王上别人会不会……”童素颜紧张的问道。 “别人?哪个别人?天下还有别人么?哈哈!”王钰豪气顿现哈哈大笑。 听到丈夫豪迈的笑声童素颜心里有底了。想想也是丈夫苦心经营这么多年打了那么多胜仗将国家治理得如此繁荣昌盛天下应该没有人反对吧? “军国大事不是我们妇道人家能懂的如果王上考虑周全了就尽管去做吧。为妻的帮不了别的忙就只好把家里的事管好让丈夫没有后顾之忧。”童素颜这话其实也是一种表态。王钰听得心中感动当真是有妻如此夫复何求啊。 绥靖五年七月末王钰期盼已久地赵家的大动作终于来了。据王欢向他报告这个月十七近来一直低调异常的蔡太后在宫里以皇帝赵允同的名义召见了几位大臣巧的是这几位正是近期在朝上非常活跃地反对派。 不过蔡太后忙着张罗福王赵却突然闲在家里了。据枢密院的探子回报这段时间福王府没有出入过朝中大臣反倒是一些生面孔陆续出现。这些人地身份有待查清不过有一点倒是可以肯定这些人虽然不是朝中大臣但一定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这一回就连王钰都弄不明白了赵这唱的是哪一出啊?生死存亡地关头他不求助于朝中大臣反倒跟这些人混在一起?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朝中关于迁都的议题渐渐降温。因为王钰暗中授意他的亲信大臣对于反对迁都的那些人要区别对待。因为这当中有一部分人是因为死忠于赵家无论是跟他们是说不通的。 但还有一部分人是从国家民族这个角度出认为迁都会动摇国本对朝政会有不利影响。而对于这一部分人就要尽量争取尽量说服。把迁都的好处以及迁都的出点跟他们解释清楚。 果不其然在经历吴用等大臣苦口婆心的劝导之下部分大臣的立场开始动摇倾向于同意迁都。即使不同意态度也不如以往坚决保持中立。 这段时间王钰一直称病不出暗中观察朝中局势在反对的声音渐渐降低之后他认为时候到了。正准备出来一锤定音把迁都一事定下来之时一件他始料未及的事情生了。 当日正是中秋佳节。王钰在宫里宴请两位金国废帝与完颜亮纵论天下大事。完颜亮自被俘到汴京以后王钰可没有亏待过他。仍旧高爵厚禄。供养起来并时常接见宴请。 完颜亮虽有亡国之痛但也对王钰如此宽宏的胸怀表示尊敬。同时他也明白。金国已经不存在了但女真人还得继续生活下去王钰的民族政策至关重要。所以他借助王钰接见他地机会时常向其建议“善待夷族则天可汗不期可至”。所谓夷族就是指汉族以外的其他所有少数民族。他建议王钰。只要善待其他民族天可汗这个称号不用期盼自己就会到来。 王钰也对完颜亮的才干十分欣赏时常与其共论国事。待为上宾。就连朝中如吴用等大臣民恐怕都不知道迁都这个建议。最早正是完颜亮向王钰提出来的。他分析自唐代以后天下动乱不能统一地原因。根子就在北方。 只要把都城迁到北方以后关外的广大地区必然稳定。北方一稳天下就稳了。因为都城一旦定在某个地方它的效应会是辐射性地。都城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甚至交通枢纽。大宋的都城如果迁到北方某个城市那这附近地广大地区必然要在军事经济和交通上得到大力展。如此一来就会对北方的草原势力形成威慑若如此则天下大定指日可待。王钰对他这个建议十分重视正好也准备动手所以才有了这长达数月的朝中迁都争论。 “王上开封府尹汪思继紧急求见。”王欢来到王钰身边小声对他说道。 求见就求见还加上紧急二字看来事情小不了。王钰正吃得兴起但还是回头对完颜亮说道:“失陪。” “王上请便。”完颜亮低头回道。 匆匆步出宫殿远远望见开封府尹汪大人在宫门外急得团团转。这位汪大人 纪并不多还不到四十岁跟陈东是同科进士作过官两任地方官政绩卓著被王钰点名提到京城来担任开封府尹。 “白大人什么事这么着急连跟家人团聚的机会也放弃了?”王钰老远就问道。 看到王上驾临汪知府快步上前施行完毕之后语极快的说道:“王上出事了。” 王钰倒没见怎么紧张左右一望说道:“去政事堂说吧。” 政事堂是中书省最重要的部门丞相的办公场所就位于禁宫之中。当下三人来到政事堂因为天色已晚又是中秋佳节政事堂内一个人也没有。 王欢重新叫来人掌上灯那汪思继着急忙慌从袖中掏出一物双手呈上。王钰看了一眼好像是一张纸背部隐隐透出墨迹。 “王上请用茶。”王欢知道王钰今晚喝了不少特意泡了一杯浓茶奉上。 王钰抿了一口这才展开那张纸看了起来原来却是一篇文章。遂笑道:“开封府尹不会在中秋佳节没事做跑来向本王献上一篇奇文佳作又或是在赏月的时候灵感如泉涌写了一篇词?” 可一看这篇文章地内容王钰就笑不出来。这是一篇出自京城一位大儒之”qzone”中痛陈迁都的危害并列举出来几大罪状。其一动摇国本国都乃龙肪所在不可轻动。其二劳民伤财一旦迁都花费甚巨。其三背弃祖宗历代陵寝在此如何弃得?其四不利安全。北方乃距离蛮夷巢xue很近且地势平坦易于用兵。 这位大儒倒不愧是饱学之士写得文采飞扬气势磅礴一口气读下来酣畅淋漓。可王钰却没有这个雅兴来品读文章了。 “什么时候看到的?传播出去了么?”把那篇文章往案上一拍王钰问道。 “臣也是傍晚时分在京师一座酒楼宴请亲朋时偶然得到地。至于传播出去没有暂时还不得而知。因为近来朝中一直在议论迁都一事臣感觉事情重大所以才闯宫求见。”汪思继满头大汗不时用手帕擦拭着。 “写这文章的是什么人?”王钰又问道。 “回王上。此人乃京城大儒出自闻太傅门下广有才名为士林之中翘楚。在读书人里影响很大。此人时常聚集一批文人议论朝政。其中不乏朝廷官员。” 王钰此时酒醒大半意味到了事情地严重性。第一朝堂上议论的事情都属国家机密。这篇文章地作者虽然有名但他不是朝廷官员如何得知?第二他既然在读书人圈子里影响很大那这篇文章一旦传播出去在朝廷还没有布消息地时候老百姓就事先得知了。会有什么看法?第三在这种微妙的时刻生这件事情是偶然?还是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