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网络文学(转) (第3/4页)
的节奏很快,写作也快,但不是马虎了事,只有用心,才有出好作品的可能。 也不要盲目跟风抄袭,比如《凡人修仙传》火的时候,一大批人跟风。结果有一个火的没?耳根在开头是抄了凡人,不过后面还是写出自己的特点,这才避免沦落。 因此,作者还是要立足于故事,老老实实地好掌握小说的节奏、人物、情节、张力,也许你可以借鉴人家的新奇创意,但千万不要老想着老抄袭别人,那只会让你浮躁,无法写出有自己特点的故事。 2:网络小说读者的结构问题 混网络作者,楼主不止一次地听人问到,为什么三少、番茄、土豆的作品不见得多好,却这么红? 回答这个问题,就牵扯到了读者结构与类别的问题。 网络文学发展到如今差不多十来个年头,读者是有结构与类别的,这个毋庸多言。 大家嘴里常常说,某人是个老白,某人是个小白,某人的口味非常独特,大部分的作品已经无法满足他。也都是事实。 其实,楼主也认为,三人、土豆等人的作品在整个网络文学中,真不见得多好,他们的作品大卖,只是因为他们在属于他们的那一层结构中,是最好的,而恰巧属于他们的那一层结构,又是网络小说读者中最庞大的群体,也就是小白群体。 这么说很绕,楼主来打个比喻吧。 比如,把网络作者当做造车的,卖的作品都是车子。 车子有很多种。现在世界上什么样的车子性能最好,跑的最快?迈凯轮,法拉利,保时捷,兰博基尼。 放到网络文学中,这些车子就是那些高端作品,需要一定阅读经验和口味的老白才会喜欢的东西。但注定的,老白的数量比较少。 现在世界上什么样的车子最豪华?劳斯莱斯,奔驰宝马的顶配级别车型。他们卖的也很少。 什么样的车子卖的最多?那就不是以上那些车型了,而是桑塔纳等普通车子,既便宜又实用。 将这个道理推到小说里来,只需砍掉金钱这个概念,就很好理解了。读者也是分结构和类别的,番茄等人的作品,造的就是桑塔纳等车子,在艺术的结构与层次上并不是最顶端的,甚至是很低端的,但却是最适合广大的读者群的。 但是,你拿桑塔纳跟保时捷比,哪个车子好?毫无疑问地,保时捷完胜。只是在销售数据上,保时捷又肯定完败。 这里,还要说一下,有许多人嘲笑三少等人的作品小白,太肤浅,这是事实。但我并不能同意这可以成为被嘲讽的理由。 从艺术上来说,作品是没有优劣的。只有层次的复杂性与低浅性的区别,三少等人确实属于低浅性区域,然而在低浅性的艺术领域,也并非那么容易写好,比他们更低浅的是儿童文学,你见过一个正常人,会发神经地去嘲笑一名儿童文学作家?说他的作品很小白? 没有人会这样做吧,所以三少等人的创作领域也应该得到尊重。 只是,大家发现他们在自己的作品中不思进取,主角披了个马甲又是一本,确实应该被吐糟。现在他们还能混得开,应该感谢中国的教育实在太差了,造成很多学生常年把头埋在课本中,根本没有看过几本正常营养的小说,以至于看到这些大神的作品,才惊为天作。 实际上,三少、土豆等,在吃老本。我预料,中国还有很庞大的小白读者群未得到开发,所以他们应该还有段时间能够很吃得开。 但随着中国人口红利,在2015年之后会逐步消失,而且小白的读者群,只会有一小部分永远留在小白阶段,其他部分就会如修仙作品里的修士一样,总是会朝上升级。流向其他的作者那里。 所以,老白作者们,不要再骂三少等人了,相反,应该感谢他们,感谢他们将小白读者慢慢培养成老白读者。 在这里,提醒下像三少等这样的作者,现在为了利益最大化,仍然模块化写作,是可以理解的。但应该看到大的趋势,将来必须要把作品慢慢的精品化。如果不多做准备,反而对现在的成绩自得自满,那终究会在艺术的领域被淘汰。 第4部分:青春有限 讲了这么多,想必诸君早已不耐烦,好了,这下终于到正题了 网络文学的未来走向究竟如何?楼主对此有一个基本判断,青春有限。为什么这么说? 1:跑赢CPI 这两年中国的经济状况不太好,现在经济界流行一句话,让资金跑赢CPI。我们网络作者也可以套这一句,让作品跑赢CPI。 连街头大妈都知道,货币是会持续贬值的,这是一定的事情。想想50年前的一块钱能买多少东西?30年前,20年前,10年前,直至现在。 楼主清楚的记得,上次给一个乞丐5毛钱,都遭到了他的白眼,说买个包子都不够。所以,我们的作品,也要跑赢CPI。因为我们不可能写一辈子,就算能写一辈子,我们的作品能否热卖一辈子,也是个很大的考验。
这里,有很多经验可以借鉴。 如上个世纪,写武侠小说的作者有很多。其中做得最好的,无疑是金庸大师,他是中国一个世纪以来,通俗文学的最出色作者,是通俗文学江湖中的掌门人,至今仍是。 他也一直是中国作家当中收入最高的第一线作者,现在依然有千百万人在看他的小说,可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换,他的作品始终跑赢了CPI。 那么与他同时代的作者,另外那些写武侠小说的人呢? 上了年纪的作者,应该依稀记得一些当年比较火的名字,像诸葛青云、李凉、柳残阳等,他们每人的作品,也有数十本,比金庸的只多不少。 只是现在,新生代的读者,还有几个人能知道这些当年叱咤武侠的风云人物? 很简单的一个道理,因为他们的作品没有跑赢CPI。他们的作品包含了太多的速朽性,他们的作品在当年对当时的人感觉还算新鲜,在如今重新看来,简直味同嚼蜡。 回到如今的网络作者身上,我们也面临这么一个问题,是放眼微利,还是图谋长远? 现在,一般的作者,诚然可以写网络小说,每月拼命赚取个几千块,甚至上万元,问题并不大。只是显而易见的是,网络小说的模式,要求每天都写作万儿八千字,作者对小说的技巧,和故事灵魂节奏的把握并没有提升,相反,只会下降。 现在通货膨胀如此厉害,几千块能做什么?楼主生活在5线小县城,都感觉不够用。 如果将眼光只放在这里,拼命地与通货膨胀赛跑,即便跑赢了几个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