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真心法:《中派修真要旨》 (第1/1页)
道家玄宗,以南北东西四派最大,原无中派之立宗,然就共修丹诀法之异同而言,则又有判分中派之必要。中派亦可归于北宗,与伍柳派、悟元派之可归入北宗,及东西两派与房中家,三峰派之可归入南宗者同;然细考之,究亦有可分者在;故按分宗判教之理,而为之立中派焉,使学人知有所循途取法焉! 中派以李道纯、黄元吉、尹真人师弟为其中巨擘。李著有中和集,选编有道统大成集。黄著有乐育堂语录,及老子道德经精义,道门语要等书,虽亦纯主清净修为,然主援儒以入道,本儒以释道为主旨,而微始终以“守中”一着为诀法。宋儒常教人守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全系宗主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脉相承之十六字心法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虽曰十六字,实只一字,此一字心法,即“中”也。尹真人师弟著有性命圭旨一书,全旨虽在三家合参而一其体用,然要亦对儒家佚传之命功,多隐隐有抉微者在也。此派对儒门中人修持,易为入手有得,以其行文立说,着旨相近,一反道门之全以铅汞龙虎等等之“喻体假用”之旨趣,故视之为“教外别传”,当无不可。至着毅一子之杨毅廷,则完全是以儒说道矣。 夫中者,乾坤之交所由生也,如“十”字,交则中生焉。乾坤不交则中隐于太极之体,乾坤相交则中显为阴阳之用。故中实先天地而存,中天地而立,后天地而成。天地有天地之中,人身有人身之中,守人身之中,以应天地之中,致人身之中,以合天地之中;此实天人变化、天人合一之微旨。守中则至正,执中则至善,致中则至和,位天地,育万物,极神圣,其功用全在于斯耳。故李道纯论“中和”之道时有曰:“礼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体,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旨。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这完全是以中和言道说教矣。 黄元吉则不仅在性功上以儒说道,即在命功上亦然,且揭“守中”为其为一贯工夫。如云:“昔论吾道,始终只是一中。始也守有形之中,以炼精而化气。终而守无形之中,以炼虚而合道。”又云:“吾道修为,除童体之精气神三宝无亏者,无须守中一着工夫,可直从河车搬运下手外,凡已漏体之精气神三宝均已亏损者,则舍守中温养一法,以积精累气,复精聚气,固精养气,期返还于童真体,用为修炼之本,别无二途可循。”此则更只是单提中字为教矣。 中者,至善之道,唯一无二之本体也。经言“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言不二也。故即为中道,而守中亦即守一,执中亦即执一,致中亦即致一也。其最后一着,则中亦不存,一亦不立,岂有二哉?实则三家皆重此。故尹真人师弟之性命主旨云:“儒曰存心养性,道曰修心炼性,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又云:“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露出端倪,强名曰一。然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天得此而天,地得此而地,人得此而人,而天地人之大道,原于此也。”故中派不只是主儒道合参,实以三家合用为上乘旨意也。(按佛家之言中道,以破我法两执,双离空有为要义,最后认中亦为边见,而予以否定之,与儒道二家之旨意,略有小异。)本天道立人道,以人心合天心,则自符于中道而无或背矣。丹经云:“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止片时。”正言其功用也, 丹道派中以玄关一着为最要。李道纯更坦率指明此中即玄关。他谓:“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但着在形体上求即不是。然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寻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即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而遂通,中之用也。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静也。阳者,动也。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着工夫,玄关自然见也。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由此,可证黄元吉肯定“守中”一着,为彻始彻终工夫之有以也。
总之,中为天下之达道,循之以修行,守之以为用:则尽其精微,可以超凡入圣,极其高明,可以超圣入神,而入于形神俱妙,性命双彻之化境,非从在于养生尽年一事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