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公务员_终章 千村万寨处处龙门,千岩万壑层层成田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终章 千村万寨处处龙门,千岩万壑层层成田 (第3/4页)

奚人的子也知道些,他们素来对唐人抱有提防之心,如今怎肯从唐成之言”。

    “此事这五份文书中均无说明,仆亦不知”,韦安达笑着摇了摇头,“这个唐成本事大得很哪侍郎夭人可知这四部联军推出的主帅是谁不错,就是唐成,亦是他领着饶乐四部残破之军力抗契丹人十八强攻而军阵不破,终使国朝不伤一人不费一箭而尽得饶乐千里草原,经此一役,至少可保我朝东北边境十年安危无虞。”

    言说至此,韦安达站起来向李旦恭敬一礼后肃容道“臣来此之前曾检点过吏部备档,始知当升调唐成出任饶乐司马乃是出自陛下圣裁,正是陛下慧眼识珠于前,方才有唐成戮力效命建我大唐数十年未有之殊功于后,当此捷报到,臣请为陛下贺”。

    孔佳对韦安达这种趁打铁拍马之举很是不以为然,不过随着韦安达同来,至今一句话也没插上嘴的兵部尚书却是不肯放过这么好的凑趣儿机会,见状忙也站起来跟着行礼称贺道,“唐成乃是陛下去岁御极大宝后的第一科进士,这等出正是不折不扣的天子门生,陛下先是神目如炬将其拔擢于江湖草泽之中,进而慧眼如珠调任饶乐司马终成今之功。臣来时路上亦曾细思此事,唐成虽有文武之才,但纵观史籍,有才而白蹉跎者可谓史不绝书,是以唐成能有今之功,陛下识才用才之明实是居功至伟。有如此明君在朝,我大唐极盛当指可待,臣请为陛下贺,为大唐贺,为夭下贺”口

    一直到兵部尚书这话快要说完的时候,李旦才隐隐约约想起唐成调任饶乐司马的始末,不过这时节他自然不会将此事内幕挑破,是以也就面带浅笑的受了这两记马,此前因孔佳而坏掉的心鹅冉然而然的好了起来。翊四

    可惜他这好心没能保持多久,随后说及战事的后续,亦即唐成与张守义的赏功安排时,李旦复又头大如斗起来,张守义在报捷文书中已明确流露出请调回京之意,似他这般老臣又是刚立过功勋,朝廷断无拒绝的道理。但一旦他调任回京,那接任者

    除此之外,李旦也是在刚刚的高兴过后才猛然醒悟过来,这个被他“慧眼如珠”调到饶乐任上的唐成其实是三儿子李隆基的心腹,据说他这个“无缺”的字都是由三子帮着取下的。这个唐成不声不响的在饶乐立下国朝数十年未有之大功,东宫必定是要使尽全力气为其请功的,不准说不过去,准吧,meimei太平公主那里只怕又要不停的啰嗦聒噪了

    这些都是事啊,而且只要一天还在皇帝位上像这样的烦心事儿就会源源不断,自己永远也不会有安安静静读尔雅的机会,更别说像王右军那样组织文人雅集诗酒风流的生活了口

    李旦生来简淡,本就是没有什么野心雄心对权力亦不留恋的子,经过这两年的皇帝生涯,尤其是近一段时间不停歇的朝争之后,他更是对现在的生活厌倦厌烦到了极点。所以就连韦安达带来的这个拓边千里的好消息也没能让他兴奋多久,反倒是臣子们在议论此事的后续时,他的心里却在想着王羲之无拘无束洒脱快意的人生。

    思绪就此延伸,李旦自然而然的想到了王羲之“坦腹东”的逸事,亦想及其数度拒绝东晋朝廷征召之事,若非其坚拒了吏部郎这一显官的征召,案牍劳形之下,何尝能有兰亭雅集的快意

    一念至此,那个在李旦深心中实已酝酿酵已久的想法如灵光乍现般突然冒了出来

    王右军做得,朕为再就做不得

    既然眼下一切的烦恼根源都在皇位上,那朕便将之含了,循着高祖的旧例做一个尽享尊荣却无需劳心视事的太上皇又如何

    让出皇权这对别人来说固然是不可想象,但对于格如此并且已经有过两次出让皇位经验的李旦来说却是轻松的多了。

    这个念头一开,顿时就如黄河溃堤般一不可收拾,几乎是在瞬时之间李旦就已看到了这一决定将带来的无穷无尽的好处,他的尊荣将不会减少半点,但眼前所有的一切烦恼都将随风而去”

    恰在此时,亭阁下不远处乱翻书的几个小皇孙中不知谁翻到了诗经,随后便捡着自己学过的篇目读了起来,微醺的风将稚嫩的童子诵经声轻轻送至

    式微,式微

    狠不归

    微君之故,

    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

    胡不山

    微君之躬,

    胡为乎泥中

    李旦本自纷扰的思绪随着这诵诗声率静下来,“是啊,式微,式微胡不归”。

    心底喃喃将这句诗复诵了一遍后,彻底拿定了主意的李旦站起来,此刻他的脸上浮现出挣脱樊笼后自内心的快意。

    正自议论着的韦安达三人见状忙也跟着起,不解的看着李旦。

    “三位卿家且先退下,朕,“要前往太庙告祭先祖”。

    “臣等疏忽了,如此大捷确需告庙“口

    对于韦安达等人的误解,李旦淡淡一笑却未解释,拾级下了亭阁后亲手携了方才诵诗的小皇孙逸步而去。

    这一刻夭朗气清,惠风和畅,李旦眼中太液池的水光柳色实是清丽绝美到了极蜘

    “什么,饶乐平定了”,东宫北书房中,从微微气喘的高力士嘴里听到这样的消息后,本自雍容而坐的李隆基惊问道,“张守义”。

    “这却要给下贺喜了,张守义虽然出了兵,但幽州军跟契丹人一仗都没打,按鱼承庆传来的话儿,此次立下大功的正是下心腹唐无缺,“笑着向李隆基拱手为贺后,高力士便将鱼承庆经由小太监传来的消息一字不漏说了个清楚。

    鱼承庆乃是父皇边最得信任的贴太监,这消息既然是从他那儿来的,真实就无需怀疑,放下这一层担心之后,随着高力士的陈说,李隆基越听心中越是激dàng),待高力士说完后他竟是不克自制的再难安坐。

    高力士照旧是报完信就走,李隆基将其送走转回来后负手绕室快的踱步起来口

    “这个张守义终究还是买了自己的面子,“想到唐成时,此时心激dàng)的李隆基除了“好个唐成”之外一时竞想不出还能说些什么。

    他竟然真的做到了引奚人内附,拓边千里,将大唐边防由长城一举前移至落雁川,更为朝廷确保了稳定的战马来源“此事的意义与好处实不胜赘言,这可是国朝数十年未有之大功啊,当自己还在为他的安危但有时,他竟然立下了如此夺目的功勋

    因此事而起的短暂兴奋过后,李隆基迅即想到了此事的后续,唐成立下这般泼夭也似的大功之后必将带动东宫一系的声势大涨,更大的好处是有了这样的大功打底,即便太平再想从中刁难,也挡不住唐成回京的步伐了。

    想到唐成即将还京,李隆基兴奋之余莫名的又增添了许多安心,天授唐成予自己,这是天意有这样的臣子在边辅助,太平又有何惧君臣际会,不仅要了结了太平,更将在未来打造出一个不下于曾祖贞观的大唐极盛之世想到这美好的前景,不知不觉停下脚步的李隆基一时竟是痴了

    良久,李隆基渐渐平复了心后召进心腹下人好一番吩咐口待下人领命而去,他的脸上显出一片笑容。

    就是要将此次捷报的内容以及这国朝数十年未有之大功宣扬出去,宣扬的越开越好,等整鄂猿安市井中都开始议盛赞唐成时,天论在其回京还是授官型哭平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