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百一十二章 热闹的朝鲜 (第1/2页)
十二年,四月十三日。朝鲜,汉城。 鸣锣开道,骏马奔飞。随着一声声“肃静回避”的声音响起,曹振的车马队伍,浩浩荡荡的在汉城穿行而过。戴着斗笠,穿着白布衣的朝鲜贱民跌跌撞撞的四下回避,很多人躲避不及只能战战兢兢的跪在路边,头也不敢抬的等候他们过去。 曹振庸以外交部副部长的身份领钦差使臣之衔,到朝鲜的唯一任务就是为大中华尽最大的努力去捞取好处。他的父亲是曹文埴,前任内阁总理大臣,乃是继周青竹之后的帝国第二位内阁总理大臣,在两年前已经过世了。当年天下未定之时,敢为天下先的曹文埴被满清记为天下臣之首,对于中华帝国而言这可是铁铛铛的招牌。元武五年,周青绣卸任总理大臣之后,出于安定天下的考虑,梁明将曹文埴捧上了这个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高位。曹文>>胸中有丘壑,为人也老到厚重,干的相当不错。老头过世之后,他的长子曹振庸就步入了梁明的眼帘。 曹振庸去年秋季调入了外交部,之前他一直在地方任职。这一次,既是对他的考验也是他证明自己的一次良好机会。 极目四望,这座后世更名为首尔,二百年后号称远东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如今还是大半是土坯茅屋。临街少数木质小楼,点缀其间。街道狭窄,却是人头涌涌。不时的还可以见到一两处焚毁的楼阁,残壁断恒,一种破败的景象显露出来。不用说,这些肯定是第三师“解放”汉城时留下的痕迹。市容破乱零散,那里有一国之都的大气,就连远处视线可及之内的王宫,都是透着一副小家子气。 这队车马直奔朝鲜的奉恩署所在,那里一直是朝鲜藩国接待天朝钦使地地方。 一路行来曹振庸摆够了威风,路途所过的朝鲜地方州县,无不尽心尽力的予以接待照应。那股子小心劲就连随行的仆从都感受得出。如今进了汉城,一众随从自然摆出了自己最英武的一面,浩浩荡荡地来到奉恩署旁。奉恩署这里都是一些砖木混合,粉刷一新的建筑。一条青石大道直通门口,道中明显留的有一座空牌坊。这地方原本立的有块牌碑,刻有四个大字“东海波偃”,是康熙时名臣熊赐履地手笔。不过现在天道变了,那块牌子朝鲜政权那里还敢还竖那。 一众朝鲜臣僚穿着类似明人的衣冠恭候于此,朝鲜奉恩署尹,礼曹判曹,议政阁左右赞成,都按照藩属迎接上国天使的仪注,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形势比人强啊! 大队人马才转上道中,准备的乐手立刻开始吹打,几声号炮同时震响。入耳之处。就是这些朝鲜大臣们异口同声地汉话高呼:“恭迎上国钦使大人!” 曹振庸整了整衣冠,笑吟吟的下的马车来。 “免礼。诸公免礼!多谢各位在这里候着。当真是辛苦了!”曹振庸满面春风。自顾自地大声招呼。又一个个将行礼地朝鲜大臣搀扶起来。看似热情。但曹振庸明显注意到了这些朝鲜大臣们躲躲闪闪地目光。既有对国事地无奈。又有对上国钦差地畏惧。但又不得不挤出巴结讨好地笑容。这就是小国地无奈了吧…… 专司接待上国钦使地朝鲜奉恩署尹金正银被曹振庸掺着起来。朝众多大臣示意了一下。笑着说道:“钦使大人。小国已经在奉恩署准备了接风地酒宴。还望上国钦使大人垂降。国国王还有领议政大臣金祖淳都等候钦使大人。明日拜会……” “曹某人奉旨出京。肩膀上面担子着实重了些。然本官虽cao心圣命。却也晓得轻急缓慢。国朝朝鲜。宗藩一体。正要好好唠唠。本官以及手下同僚也要好好见识一下朝鲜风物…………” 拉门轻轻被推了开去。闭目打坐地金祖淳睁开了眼睛。 门口站着两个穿着朝鲜官服地中年男子。正在深深地向他鞠躬。引着他们前来地下女。则悄没声息地退了下去。 看着那两个男子,金祖淳微笑道:“二位,筵席还算顺利?上国钦使是否满意?” 两个中年男子走进来,端端正正跪坐与金祖淳下手。当头那位中年官员轻声道:“劳烦大人上心,钦使大人很是满意,其一众随从都已安排妥当。” 金祖淳本是兵曹判书兼吏曹判书,在正祖死后,他1地儿子李即位,正祖遗命兵曹判书兼吏曹判书金祖淳辅政。 。此院,为国王起草旨意。) 对于朝鲜国内权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