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_六十七章 冀西北决战(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十七章 冀西北决战(一) (第1/2页)

    清军突然而来的围攻并没有大乱怀安城的阵脚,在这里蹲守了小半年,这事也经历了三四次,城内的中华军早就习惯了,甚至连求援的信号都没发出。

    五六月间,清军没那个能耐正面抵抗中华军的进攻,刘峨的部队是大踏步的往后退。在梁明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百五十年后抗战时玩的那一招的翻版——以空间换时间。让出了直隶的北部,还有东南,五六十座府县亏本大甩卖似的扔给了中华军。

    梁明看得出刘峨的目的所在,可落到嘴边的肥rou不吃岂不可惜,舌头一卷三下五除二的把半个直隶吃干抹净了。那时直隶的中华军就像是个大大的气球,一扎就全漏气了,可惜那个时候清军也是破烂摊子一大堆,自家的事情还没收拾干净呢!

    等刘峨手下汇集了大批义勇,以及山西、河南、安徽等省的援军时,柴坤也将从山东招募来的新兵大批大批的送去了京津,气球里面总算是填上了棉花。中华军虽然还是称不上硬挺,可清军也算不上是针尖,顶多就是个麦芒。双方小规模试探了几下,中华军兵锋依旧犀利,可兵力太少,而众多的忠勇军、仆从军尚未成熟,是守有余攻不足。清军人马较多,但是战力不强,奈何不得中华军,却能时不时的出动个万儿八千的围攻一下中华军凸出的小据点。就像这次的怀安城一样,都是“玩闹”个两三天,最后拜拜了事。

    可是这一次不同了,战后防守西门的二连长杜炯,和南门的仆从军营长刘尉都向王封安反应,攻打那两门的不是清军,而是白莲教义军。因为,在城墙上布守的他们很清楚的听到过下面那些攻城的清兵嘴中叫喊的“真空家乡,无生老母”。这句话可不就是白莲教的八字真言嘛!

    王封安是大吃一惊,虽然他仅是个营长,可中华军的战略布局他还是知道一点点的。山陕两省的白莲教义军本就是用来阻扰西北诸省援军的,虽然还不知道具体情况,可眼前西南两门的清军却是投降满清的白莲教义军改编的无疑。那么他们肯定就是月前翻越太行山跑过来的白泽部了。

    这简直是匪夷所思,当年轰轰烈烈的豫楚大起义中,十余万人血染沙场却也从没听说过白莲教一部首领率军投降的。如今出了这么一出,那是不是意味着依旧在山陕两省坚持的白莲教义军也会投降呢?假如是这样,那么满清西北的大军是不是也快要开过来了?

    王封安想不明白,但他知道这是个重要情报,要赶快告诉后方。片刻之后,四只信鸽两两成对,扑朔的翅膀分别飞向了宣化、张家口方向。

    从怀安小城,到宣化、张家口,经宣化、张家口飞到延庆,再过延庆飞抵北京,在电报还没发明的时候,训练有素的信鸽是最好的情报员。特别是密码本的出现,即便是信鸽迷失了方向,或是被谁给打了下来成了人家的腹中餐,都不会有损情报。也使得这小东西更加的被中华军放心大胆的使用了。

    在白泽、吴元庆二人损兵折将的时候,远在北京的梁明已经得到了消息。“白泽部投敌?”梁明真是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老子瞎眼了。”

    原本以为那些从战场上逃回的白莲教首领再次起义时能发挥的更出色一些,不曾想他们竟会发挥的如此之出色。“投敌——白泽——混元教——大半个白莲教义军”,梁明似乎已经看到了山陕两省的半数白莲义军摇身一变成了满清的走狗。再远一点儿,他似乎看到了明年开春,一二十万满清大军水涌似的掩杀过来。“传令骑兵一旅、二旅,忠勇军南标部,十日之内赶至宣化集结,听从傅力调遣。命令夏雄飞,率冀东南主力向河间、沧州、冀州一带挺进,最大限度的调动清军,给西北主力制造战机。”

    ※※※※※※※※※

    命令传到张家口时,围攻怀安城的白泽、吴元庆部早就退回了涞源。这一战一共进行了四天,两部清军伤亡了三千多人。一直仅是耳闻中华军厉害的白泽部是深切体会到了他们的厉害。

    在战斗发生第三天,由宣化挑大头出了一个连,罗家洼、西湾堡、永嘉堡等几个要塞各分出去一个排,组成的一支两个半连300人的援军拖拖拉拉的赶到了怀安城。离城还有十多里的时候就清军的哨兵发现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