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六十章 暹罗生事 (第1/2页)
“暹罗,英格兰……”梁明嘴边露出了个耐人寻味的笑容,“这爪子伸的真长啊!英格兰,以后有的是时间算账。” 现在按西方纪元是1787年,再迟两年,到了西历1789年,那时的欧洲就要热闹了,而且要热闹整整二十五年。到了那个时候,中华舰队就是围着印度转一圈,估计英格兰也没不敢大声嚷嚷。当然了,梁明也知道,五年之内中华军是没力量转战他方的。 暹罗,现在首先要解决的还是这个。在大军尚未北上之时,梁明就得到了国安部、军情局的信报,英国派来了一个规格很高的人,在中州耽搁了一夜,就转道去了暹罗。而且最近一段时间,英军在孟加拉一直不怎么安分,致使缅甸十余万部队调到了西线边界。 很明显,英国现在是拿暹罗当枪使唤。这个颇为尖锐的枪头,对的就是主力尽出的中华。 出于对中南半岛的野心,潜伏于南洋的梁明一直在关注着中南各国的局势。传统的三大巨头之中,安南已经分碎破裂,有中华在背后支持的安南阮氏政权竭尽全力才勉强应付住势力正处巅峰的西山政权,二百年的内战使得这个中南半岛的强国欲见衰弱。 除去了安南,三巨头中还有暹罗、缅甸两个硬手。暹罗,二百年前的阿瑜陀耶王朝全盛时,曾毫无争议的夺取了中南半岛霸主的桂冠。但是进入18世纪三十年代之后,国君昏庸、贵族**,阿瑜陀耶王朝实力急速下降。最终被缅甸灭国,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陷,国王波隆摩罗三世也饿死于逃亡路上。 一个巨人的陨落,往往代表着另一个巨人的诞生。郑信,五年复国,十年征战,在安南内战不休,缅甸败于清军之际。攻城略地最终再度夺下了中南半岛霸主桂冠。 而实力一直强盛的缅甸,则战略的失误和地理大环境的困扰,一直困顿西部,无法全力东进称霸中南。 就在这错乱不堪之际。中华国的横空出世更是给中南半岛的局势带来了无可附加地影响。首先,原本可以统一安南的西山军频频受阻,而三十年后才能重回故土的阮氏政权则一直牢牢的盘踞在南部地带。北南相对,局面相持不下。 同时出于对马六甲地渴望。让梁明无可避免的对上了流着同一血脉的郑信,也使得郑氏暹罗----梁氏中华,两个最为庞大的势力始终对不上眼。其结果就是,郑信依旧陨亡,梁明则趁火打劫。中华国独霸马来亚半岛。 对于暹罗,梁明从没有轻视过,特别是在一号作战计划开启之后。当国安部、军情局地信报传来时,梁明心里就清楚中华----暹罗的第二战是免不了的了。所以。在大军北上之时,梁明特意留下了整编第四师。将它安排到了苏门答腊岛。这是一支后备力量,只有前线的地方守备部队无力抵抗的时候。第四师才会参加战斗。打完了或是等过了这一仗,第四师才能向北开拔。 这一战同两国地第一战有很大不同。因为这一战地政治意义要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它是要向南洋各个势力宣布。中华国地主力即使都开进了大陆。单靠留守地地方部队依旧能够战胜他们中最强盛地一股。 当然了。梁明自然希望留守部队能够顺利地击败了暹罗。那样地话即使不能再从暹罗割一块肥rou下来。他也能让暹罗吐出一口心头血来。中华国内部地力量已经无法在分散了。现有地四五万地方部队守卫偌大地地盘已经心有气而力不足了。况且他们还要不时地抽调出精锐输向中原战场。再向暹罗提出土地要求明显不适合。 “陈联”。梁明想起了自己设在碧武里地地方守备第一旅。这个旅是特意为陈联等人设立地。他们原本都是郑信手下地大将。跟随郑信南征北战数十年。在暹罗国内个个都是一方贵胄。特别是他们都出身华人。更有了“皇族华将”地身份。 然而随着郑信地败亡。这批人自然是新王朝地头等清算对象。抓、杀、关。几天地工夫就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好在中华军出动地迅速。在击败暹罗之后。通銮被迫释放了在押地华人。陈联等人也就是那个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