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四十九章 津南大捷(下) (第1/2页)
范庄华带领的中华军左翼骑兵群沿着那道狭窄的通道绕了大半圈,同缓过神来堵杀过来的满清骑兵撞了个正着。来不及摸出后背的骑枪,甚至连马褡子里的手榴弹都没得用,抽出腰间的马刀就这么着杀了过去。没啥子好说的,轮刀一个劲的砍杀就是,只要你还有那个力道。 论骑术,骁骑营的高上一筹。毕竟人家是科班出身,和马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了,确实是高出骑兵营一筹。但是,论勇猛,骁骑营和骑兵营比起来那就差了很多。 骑兵营最初的班底都是从步兵中挑出来的,胆大不要命的尽在里头。随着骑兵的不断扩充,这些最早的骑兵战士也慢慢的升到了中高层,同时也将自己的本色带进了所在的部队。 有道是: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那换句话说,也可说是:兵雄雄一个,将雄雄一窝。两句话是相对的。 如水涌,似火侵。----这就是骑兵营最真实的写照。 1500对500,三比一的概率。 骁骑营那四五百骑兵拼了老命,挡下了不到两刻钟,然后就是鸟做兽散,溃不成军了。他们的成果就是让前锋营的右翼有时间从猫着的王顶堤下滚出来,然后还有时间来排列一个较为完整的防御阵型。再有就是,中路赶来支援的圆明园护军赶到了。不过人家支援地对象变成了正扛在八里台的前锋营左翼了。 面对第三师的全力进攻,阿尔哈图打的够狠。不管下面轮着了谁,六门大炮一直是再开火,一刻都没停下。 想拿下一个阵地,不要说是这个年代,就是放在一百六十年后的二战,那也是要刺刀见血的。蜂拥而上地第三师。冲在最前头的是各团的尖刀连和师部直属的侦察连,他们用的是刀。 步兵是装备刺刀还是依旧保留砍刀?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中华国内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冷兵器做出来的广大中高层将领大多主张保留战刀,对于小小的刺刀他们并不认同。而给他们提供强有力地证明的,正是那几年间的历次演习。 无一例外,在争夺阵地的演习之中,保留了战刀的部队在白刃战中存在着相当强的优势。 关于这场争论。梁明表现地很无奈。早在大秋岛时期。道上虽然陆陆续续制造了几百杆步枪。可那个时候并没有装备刺刀。因为刺刀这玩意虽然好打制。但因为其身形细窄而长并不顶用。除非用熟铁单个打制。成批浇铸地话就很容易出现卷刃、断裂等等问题。索性。梁明也不弄它了。每人大刀片子一把。这不就起了。 这场争论一直持续到了第二批战士完全成熟才渐渐没落尾声。少量坚持刺刀论地部队根据枪法总结出了自己地一套把式。运用到第二批战士地训练上。白刃战能力得到了很快地提升。虽然不一定压制地住白花花地大刀片。却也不落明显地下风。可是比起一些rou搏能力突出地战士。还是差了很多。 最后。得出地结论就是除了每个团保留一个尖刀连。还有就是师部直属地侦察连外。余下地一律换成刺刀。个别能力突出者除外。而各个尖刀连和侦察连地战士则全部配置一把雁翎刀。作为各团地阵地突击力量。 前锋营有多少人?按满清地规矩。前锋营之兵员。是由八旗满洲、蒙古每个佐领下选择勇武强悍者十人充任。清代满洲八旗和蒙古八旗大约有八百八十五个佐领。因此全营兵额共应有八千八百五十人左右。 又分左右两翼。各统辖四旗。所以说。这个左翼一共也就四千四百来人。早前地丰升额选取了一批精锐。这左翼余下地还有三千六七百人。其中很有一批人纯粹就是纨绔子弟。平日里溜个鸟。听个戏什么地。 此次出京城。十多万大军。敌人呢?两三万。这不是明摆地捞军功地好时机嘛!阿尔哈图他自己打地就是这个注意。被庆成部署在了八里台。 这是好地方啊!况且还有四十门大炮护着,这周边还有善扑营、泰宁镇等两三万兵卒,前后还有三四千铁骑,安全啊! 可谁又知道这阵势是如此的轰轰烈烈? 大炮犁地,绕着巴掌大的八里台轰个没完,这总算是熬过去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