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两个爆点 (第1/1页)
鲍恂无奈退下。刘三吾走上前来,行礼说道:“殿下,”允熥忙回礼道:“刘先生。”刘三吾教过允熥,允熥必须尊敬一点。 “这分封天下,乃取乱之道啊。汉有七国之乱,晋有八王之乱,唐有安史之乱,只有宋代无有番镇,终无内部叛乱。分封得再远,也挡不住野心;如有藩王不臣,特别是如果封国边远,那封国难以进中原,我中央政权也难以进边远灭之,那么兵祸连年,非社稷和百姓之福啊!殿下以为如何?” 好吧,允熥得承认,这一点允熥在事先的准备中并没有想到,看在场诸人的表现,恐怕没想到的人还不少,连老朱都像没想到的样子。这绝对是一个思维误区,在之前的讨论中,大家都考虑的是如何避免中央没事削藩,消耗国力,而没有反向考虑,封国凭着死不了的优势不断sao扰怎么办。 允熥这回是真没话说了,封国的策略出了这么大一个bug,肯定是有问题了。允熥自己是没什么,封国不愿意称臣就和他平等交流呗,实在不行对于表面上的认输也无所谓,等以后实力强了以后再让它认回来就行了,但是大明的整体氛围是,可以允许地盘被蛮夷占领,但不能容忍自己人叛乱自立还不服软。 允熥一时半会儿还想不出来补救方案,又不能楞在这儿,所以只能是回答:“刘先生考虑极是,是我思虑不周了。” 现场的文臣顿时高兴起来,虽然没有人当场表现出来。其实对于一般的文官来说,其实不关心几百年以后什么样,那根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穷兵黩武什么的只是因为儒家思想有属于政治正确才不得不反对。就是大明二世而亡了,换个国家不还是当官?死掉的倒霉蛋毕竟是少数。所以群臣主要目的就是抵制分封,一分封文官的地位绝对下降,大一统就是打仗在初代皇帝之后也多半以文御武。 但是他们的反应反而起到了反作用。朱元璋作为一个从小受到贪官污吏欺压的人,对文官集团天然的有一种不信任,这在中国的皇帝里也是独一份。空印案和郭桓案之所以都牵连甚广,臣下有一点点贪污行为都是死罪,就是因为这种不信任。本来已经有点反对分封的朱元璋在注意到文官们的高兴的情绪之后,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自己手底下的文官的朱元璋思索了一下就明白了文官们的所思所想,顿时生起气来,但现在也没法发泄,只不过他的倾向又偏回去了。 接下来又有人提了提意见,也各有道理,不过都不如这个意见直接有效;亲王这边因为朱元璋一直教导他们团结友爱,所以没人当着文官的面儿提反对意见,支持的意见又反驳不了刘三吾提的问题,所以也就一片沉默。最后吴沉做了总结发言,因为对那个大bug允熥实在想不出办法,只能拱手称是。老朱最后还是没有发言,就让大家散了。 老朱不公开发表意见很正常,大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所以文官们出来脱离老朱的视线后一个个喜形于色,纷纷围在刘三吾周围,各种赞美之语鱼贯而出,就是孔子在世怕也得不到他们如此的称赞。 刘三吾虽然因为当世大儒的涵养面儿上不显,但内心也是极得意的,既得意于自己的聪明,更得意于成功反驳了有可能危及以后儒家地位的观点,儒家还能在大明屹立不倒! 表面上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允熥虽然凭借出人意料的观点得到了大家的关注,引起了众多武将的欣喜,但被指出了一个大bug后,封国的事没有人说了,仗因为一直在打,也好似跟允熥的观点没什么关系,至于开发本土,现在人不多,似乎也不要紧。所以允熥的观点就这样沉寂了。不过老朱心中已有定计。 ============================================== 又过了些时日,已经分封的各位王爷陆陆续续回封地了;允炆的身体也养好了,允熥的打卡签到不再是他的困扰了;吕妃也安生呆着,李侧妃仍然按兵不动。 八月十六日,早朝。昨日,朱元璋接到振武州知州密报,五月时,振武州发生水灾,现水灾已退,但朝廷说要划拨的救济粮仍未到,现州里的粮仓即使是一人一天只供应一碗稀粥,也不够十日之需,已派人向府里,省里求救。 今天早朝,朱元璋拿出振武州知州的奏折,当场责问户部尚书赵勉是怎么回事。赵勉的脸色还算正常,但下边的两个侍郎都要尿裤子了。虽然他们两个确定自己一分钱,一斤粮食都没有贪污,但是真要查出下面有人贪污,他俩最好的结果也就是以失察之罪流放。 赵勉之所以镇定,完全是因为自己前两天刚关注过这件事。他拿出准备好的资料,说明是怎么一回事没有按时到,并保证两日内必到。 底下的两位侍郎刚松了一口气,谁想到朱元璋突然说道:“此事你户部竟然不是由侍郎或主事来奏报,可见左右御史失职。”随即下旨,以左侍郎李林年老,允其致仕;右侍郎茹太素迁右佥都御史,原右佥都御史鲍恂升任ZJ左布政使。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老朱的目的是去掉两个侍郎,看来是有看好的人要安插。 赵勉也就配合的问道:“那么户部空出了两个侍郎之职,户部本就事物繁多,为六部之手,陛下当再任命两名侍郎。” 老朱说道:“改任兵部右侍郎傅友文为户部左侍郎,”老朱的下一句话让在场的所有人瞠目结舌,因为他说“今皇孙朱允炆,年已十七(虚岁),朕特派其暂代侍郎之职。”所有人才发现今天的真正爆点在这里!但当所有人都以为事情到此为止的时候,老朱又道:“皇孙允熥,年已十六(还是虚岁),特派其暂代兵部右侍郎之职。”所有人等到老朱不说话了,才确定,老朱圈定了允炆和允熥为储君候选人,这是要根据二人的表现来最后确定了。
老朱之所以选择户部和兵部让他俩历练,也是仔细考虑过的。户部事多,又不涉及太机密的东西,正好适合允炆;而选兵部历练允熥是因为允熥的母亲是常遇春的女儿,看他会不会做事公正,或有倾向,毕竟,老朱已经下定决心要除掉蓝玉。同时兵部的事也不少,看他处理问题如何。“就看最后的这一次了。”朱元璋想着。 下了朝,所有官员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再一次没有心情工作了,其实很多人在早朝的后半段就如同梦游。并且这回的事比上回还大得多,这可是选储君那!文武百官都议论纷纷,文官大多数都是支持允炆的,武将多数都是支持允熥的,感觉很像是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前,文要降,武要战,各执一词。不过在这个年代,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都左右不了储君的人选。 旨意很快传到了文华殿。允炆这边,吕妃顿时觉得允炆优势很大:因朱标长子早逝,允炆一直以长子身份与东宫官员打交道,东宫官员与允炆关系也好,可以得到他们的帮助。而允熥前几年一直不喜读书,没有文官可以帮助他。并且吕妃也看出来了,这些年开国功臣越杀越少,允熥要是寻求常府的帮助,工作是容易开展了,但恐怕也会被朱元璋彻底排除出候选人。 但有一点,吕妃没考虑进去,那就是现在的允熥是穿越者啊(废话,谁能想到)!所以允熥自己感到非常高兴。作为一个混过军事论坛,被各路军迷,特别是古代军迷普及过军事知识的人,觉得兵部简直是太顺手了,自己有很多军事方面的改革观点正愁没有合适的时机献上去,真是瞌睡了给送枕头啊。另外,终于可以出宫了,天天这么小块地方早看腻了,自己早就想知道这时的普通老百姓到底是过的什么日子了。所以允熥激动的一宿没睡,第二天要不是王进和王喜冒着生命危险叫醒他,恐怕他就要上班第一天旷工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