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淮西 (第2/2页)
臣和郭子仪等人一样,也是历经了玄宗、肃宗、代宗的战将,到本朝已经是历经四朝的元老功臣了,在德宗眼里都属于功高盖主且手握兵柄的权臣。李忠臣的功劳虽然没有郭子仪大,但是每每居功自傲、目中无人,自从郭子仪去世以后,他就连自己这个皇帝都敢怠慢,惹得德宗几次想免了他的官。之所以没下旨降罪的原因,第一个是淮西军事地位重要,既守着江淮漕运,又牵制着河北藩镇;第二个就是李忠臣毕竟在淮西经营了多年,割据一方;最关键的原因是李忠臣虽然在淮西劣迹斑斑,但是同河北藩镇相比,还算忠于朝廷。德宗手中拿不出令天下人信服的理由就冒然下旨将他免职,担心万一他拥兵自重、抗旨不尊,必然招致天下哗然,指责他这个皇帝无故猜忌功臣,令自己没有台阶可下。所以德宗一直压抑着,只能在心里把李忠臣视为心头隐患,派出金吾卫潜伏到淮西暗中监视。今天淮西兵士替德宗除去了心头的隐忧,怎能不让他长出一口闷气呢。 俱文珍看德宗一言不发,大概也猜出了德宗的心思,于是说道:“老奴以为,毕竟是李忠臣自己在淮西搞的声名狼藉、天怒人怨,他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也算是自作自受了。”说完,俱文珍看德宗还是没有反应,就继续说道:“可是老奴忧心的是,这个李希烈未经陛下同意,就被淮西兵士私自拥戴为淮西留后,实在是给陛下出了一个难题。同意他任节度使,恐怕会开启不好的先例,可如果不同意,恐怕陛下派别人到了淮西,又不一定能镇得住淮西那些骄兵悍将。”
德宗听到这点了点头,说道:“按密报上所说,这个李希烈还是忠于朕的。他先亮明了忠于朕的态度,又把淮西拖欠的赋税和李忠臣搜刮贪墨所得悉数上交。看来他这是主动向朕示好,可到底如何决断这件事也是两难,这烫手的山芋交到朕手上,朕也不好下决心呀。” 俱文珍听到这脑子一转,说道:“既然陛下不好决断,老奴以为,不如此事先密而不发,等淮西那边的奏折到了,把这烫手的山芋交给前朝的大臣去处理。先看看朝臣们都是什么意见,然后陛下再决定怎么去做。毕竟是群策群力的事情,万一有什么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陛下也不用但这个责任。” 德宗听了眼睛一亮,满意的说道:“你这个老东西,身上要是长了毛,简直比猴子还精。” ...... 第二天晚上,东宫。 裴度下午已经接到东宫太子詹事李昇的通知,太子已经奏请并经陛下批准,明日即可到吏部去接受新的任命。所以晚饭吃过以后,裴度就开始收拾自己的物品,打算明日一早就离开东宫,到吏部接受新的任命后就尽速去上任。昔日他进入东宫之时也没什么行李,除了一些书籍和换洗衣物,可谓是身无长物,所以今天收拾起来也特别快。看看天色不早,猜测世子李淳肯定还会来跟他告别,就沏好茶等待李淳的到来。 果然没等多久,太子李淳就匆匆的来了。还没等裴度张口,世子就先说道:“先生,父王今日接到淮西李希烈派人送来的密信,淮西发生了士兵哗变,李忠臣被驱逐出了淮西,李希烈已经被乱兵拥戴为淮西留后。”说着,就把淮西的情况仔细跟裴度说了一遍。 裴度问道:“李希烈是太子的人吗?” “不是,因为李希烈知道自己虽然受乱兵胁迫,身不由己才同意暂领淮西留后一职,但毕竟未经朝廷认可,是擅自接任的淮西留后。他信中的意思是希望父王能帮他在陛下面前说话,保举他顺利得到朝廷的正式任命诏书。另外,李希烈的信中还反复向父王表示忠心,声称将来必定一力辅佐父王,与东宫结为一体,互相扶持。” 裴度听了没发表意见,继续问道:“太子殿下是什么意见?” 父王下午就和王叔文商议,王叔文力主父王接受李希烈的善意。为了稳妥,傍晚十分,父王又派王叔文找刘、柳、王伾和韦执谊共同商议,最后商议的结果刚才已经禀告了父王,大家一直表示这是东宫难得获取藩镇外援的机会,均表示不能错过这次良机。父王因此决定,明日先通知鲁郡公并授意他做好准备,待李希烈的奏章一入朝,鲁郡公及其亲近大臣都不要反对,一力促成李希烈顺利获得陛下的任命诏书。” 裴度听到此处,不禁摇头长叹一声,说道:“众人连番误导,太子殿下误入歧途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