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民主共和王国历史 (第1/2页)
历史在公元1586年走上了一条分叉之路。 这年的四月,大明皇朝内阁首辅大臣的大学士朱士仁,依仗其十多年的政治铺垫和准备,发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将封建君主制政体的大明皇朝直接变革成了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后人称此次变革为甲申变革,这是一次蓄谋已久的政治变革,之前朱士仁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已经在大明国培养出了一批新兴的贵族工商阶层。 而在变革前一年,主事者内阁首辅大学士朱士仁,通过当时已经在全国发行的报纸发起了一场大辩论,讨论三皇五帝说,天命天子说等等诸多维护皇帝天命地位的学说。 之后,借着这场大辩论,朱士仁又在暗中发起了地方道、州、府、县的学子、士子和一些官吏,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公车上书运动,向中央朝廷上书,明确提出了政治变革的要求,口号是,“尊天子,求民权!” 在公车上书中提出了“天下乃百姓之天下,原本就该是百姓自治,由百姓推举贤人,组成一个为百姓服务的朝廷,从而为百姓的利益做事。 而天子得天神之命,代天神督察天下,但这不是要天子直接治理天下,所以天子只是上天神明在人间的代表,他可以代表上天,接受天下百姓的尊重,代表百姓将天下发生的事情回禀给神明,并在必要时候请求神明护佑天下百姓!” 随着这场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运动的展开,蓟辽总督戚继光,辽东总兵李成梁等诸多掌控兵权的军方大将,和一些重要州府的总督、巡抚也纷纷上书声援这次变革。 朱士仁便借机向当时二十三岁的大明朝当代万历皇帝明神宗朱翊钧逼宫,要求他顺应民意,改革政体,将大明皇朝改成了大明民主共和帝国。 作为交换代价,朱士仁也给了朱明皇室极高的待遇,承认朱明皇室的地位永远不可动摇,依旧让朱明皇室居住在北京紫禁城,同时在当时一些国有的矿场、工场、钱庄保留三成股份,作为朱明皇室的永久资产,每年再给皇室二十万两白银的用度,至于紫禁城的所有宫女、公公的薪资也全部由国家供养。 至于地方上的朱明封王同样给予极高的待遇,保留原有田产、土地的永久使用权(当时大明朝已经推行国有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制度,天下国土都是国有的,倒是符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口号,只是使用权没有什么七十年、四十年之类的时间限制,除十恶不赦等犯罪没收外,永久享受权利,私有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由地方道、州、府每年给多少限度的用度。 于是在1586年六月六日,大明民主共和帝国正式成立,朱士仁担任了第一任大明帝国执政总理,并颁布了系列的政令和大明第一部宪法,又用铁血手段镇压了朱明皇室中的一些复辟叛乱,终于将经历数千年的封建君主制政体,逐步的变更成为一个完善的议会制君主立宪政体。 甲申变革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也是一次完美的和平政变,从而开启了大明国的全新局面,也让大明国延续至今四百多年,没有像另一个时空的历史那样,被一些野人覆灭。 当然,这其中也出现过一些波折,大明国也从最初的大明民主共和帝国更名为大明民主共和王国,但总体来说朱明皇室,作为大明国最高的精神领袖,被一直保留了下来,议会制君主立宪制政体也一直没怎么改变,是亚洲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在大明民主共和帝国时期,大明帝国几乎占据了亚洲东区、东南区九成九的领土,历史上疆域最大时达一千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当时的疆域范围东起日本诸岛,西到珠穆朗玛峰,南包东南亚诸岛,北到西伯利亚平原,东西近一万两千余里,南北约一万一千余里。 如果不是当时的高原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了大明帝国的军事后勤补给,大明帝国的势力还将向东欧、印度半岛蔓延过去。 其实当时大明帝国停止对外殖民扩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1607年,大明国第一任执政总理朱士仁在六十岁寿辰的时候,被刺客刺杀。 这件事情引发了大明帝国一场极大的政治风波,因为朱士仁并没有做好后继的人选安排,而当时天下局势全靠他个人的威信压制,虽然当时的政体已经变成了民主议会制度,但延续了数千年的中华封建体制,还是对当年的大明帝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许多人都以为朱士仁会篡位,以他当时的权威,确实可以篡位,然后重新将民主议会制度改回封建帝皇制度。 但因为朱士仁被刺杀而死,所以他内心的想法究竟是如何,历史已经无法告诉后来者。 朱士仁,生于1547年,也就是大明嘉靖二十六年三月,据说本是大明梁山县的匠户之子,后因故成了流民南逃,在半路上被赴苏州府嘉定县上任的县令张居显收养,从此改变了命运。 1560年,也就是大明嘉靖三十九年,在朱士仁十三岁的时候,他通过了苏州府的府试、院试获得了秀才身份,传出了神童名号。 1563年,大明嘉靖四十二年,在朱士仁十六岁的时候,他通过了大明癸亥乙科京城秋闱乡试,获得了举人身份。 1564年,大明嘉靖四十三年,朱士仁参加了科举的甲子科春闱会试获得贡士身份,同年三月参加科举的最高级别考试殿试,因其一篇策论,得到了当时的嘉靖帝赏识,却又因其年轻,故意安排他成了甲子科候补进士,直接发到了地方上做了一任县令,此后他便正是迈入了政途。 随后这朱士仁又主动交好当时在还未进入内阁的张居正,和他结下了友谊,之后经过一番政坛风云,一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