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刀集_千古不散鸿门宴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千古不散鸿门宴6 (第1/2页)

    千古不散鸿门宴6

    书名:屠刀集作者:菜九段001更新时间:2014-04-2521:16:10

    千古谁识鸿门宴(更新超长版)

    6.没留明文的协议

    说刘邦出让了的实际利益,这可是没有任何记录的事。为什么放着白纸黑字的现有的史料不相信,而要平白无故说些不沾边的话?那是因为历史的记载就是这么多,怎么看怎么投不上,其中肯定有重要的环节遗漏,但不是漏记,而是被人刻意遮蔽的。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被刻意遮蔽掉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既然历史没有记载下与之相关的内容,那么就只能从事情的结局上来判断了,因为这个事情的结局昭示了重大利益的出让。事情的结局是什么?人们往往以为项羽放过刘邦不杀是整个事件的结局,事实上,最大的结局就是刘邦没有如约王关中,也正因为这样,项羽才放过刘邦不杀。因此,没有如约王关中,就是刘邦出让的重大利益。只是这个重大利益的出让是在鸿门宴之前做出的呢,还是在鸿门宴上做出的呢,还是在鸿门宴之后做出的呢?这就需要讨论了。

    这个不王关中的事,无论在项伯夜访时,还是在鸿门宴上都没有提及,在一点迹象都没有的情况下,演变成这个状态,而这个状态也正是项羽所需要的状态。正是因为刘邦不王关中了,才用不着打用不着杀了,刘项两家才相安无事了。以此结局为参照,就显得项伯的夜访记录有明显的疏漏,更准确地讲,已被记载下来的一切与这个结局一点关系也没有。而项伯的包票,刘邦的坦然赴宴,离开这个结局就难以设想。因此,这个结局应该是在项伯夜访中就确定了的,否则就达不到平息纷争握手言和的效果。

    前面说过,项羽当初着急上火要打要杀,全是因为沛公要王关中且珍宝尽有之,而刘邦对项伯所说的恳切言辞并没有针对项羽的这些心病,因此这些话不过是在灌迷魂汤,让人吃空心汤团。而在要打要杀的这个节骨眼上,这些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言辞真能派上那么大的用场吗?如果我们认为项羽要与刘邦翻脸拼命只是为了听这些好话,当然就没什么话可说。如果我们认为项羽的要打要杀是另有原因,那么这些甜言蜜语肯定不会起作用。如果这些话不起作用,项伯就不能保证刘邦在项羽大营的安全,也就不会催促刘邦早点去见项羽;刘邦也不会相信项伯的包票,前往项营。既然我们认定刘邦对项伯说的这些话起不到平息争端的作用,但项伯确实也打包票了,刘邦确实也就去了,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发生了历史记载隐去的内容,也只有这些隐去的内容才是项伯打包票的依据,才是刘邦前往项营的护身符。因此可以肯定,刘邦与项伯的实际交谈中,一定谈到王关中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解决之道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不按项羽希望的样子解决,就千难万难;按项羽希望的样子解决,就一切好说;最终由刘邦一方做了彻底的让步。这个彻底让步的内容,即不外乎是刘邦不再坚持怀王之约,无条件地将关中的支配权交给项羽发落。尽管这些内容在上面这段话中根本没有反映,但那句“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效忠表白,倒是与刘邦的让步非常吻合的。据此,这个不王关中的决定,这个出让重大利益之举,是在鸿门宴之前,也就是在项伯夜访的时候做出的。有了这个决定,项伯的包票,刘邦的应允赴约,才顺理成章。

    这个结局是项伯夜访的一个成果,也是记录不全的项伯夜访所露出的第一只马脚。

    记录不全的项伯夜访所露出的第二只马脚,即《项羽本纪》所说的“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关中地也。”这是一个对刘邦的安置方案,虽然此举是公然宣布对刘邦的安置决定,但却是鸿门宴的实质内容——刘邦彻底让步的实际底线。这个安排虽然是经项羽之口宣布的,但却是刘邦自己提出来的。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灭秦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论功行赏,其内容就是分地,本来刘邦是可以王关中的,但因项羽要打要杀,他就不敢坚持他本来应该享有的权利了。但不王关中,总得有一个具体地方划到他名下吧。你总不能把球踢给项羽,让他费头脑吧?所以这种费神费力的事,还是要刘邦代劳代办,他要事先拿出一个预案。如果要拿预案,刘邦还应该拿出一个可以被项羽接受的草案,刘邦的功劳即使不高出项羽,但肯定高出其他所有人,总要给他一个地盘吧?当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地盘都是刘邦打下的,这些地方都在刘邦的掌握之中,除了关中的陇西、北地、内史之外,蜀、巴、汉中已为刘邦手下的郦商所攻克;上郡、云中、雁门、太原、上党、九原等旧秦之地,自秦王子婴投降后应该落入刘邦之手;加上南阳这块旧韩地,也是刘邦解放的,刘邦提出到关中以外的任何地方都合情合理,而这些地块中,最不让项羽cao心的应该就是巴蜀这两块地了,因为再也没有比巴、蜀更差的地方了,这两块地绝对闭塞,不会对关中构成威胁。可能我们现在的人会认为,四川不是个好地方吗?天府之国呀。但在当时却非如此,项羽与范增的对话已表明了这一点。对此我们还可以多说几句。以秦时的中国版图,巴蜀就是边荒之地,开化程度极低,常常用来安置应该受惩罚之人。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极其形象地反映了那里的闭塞落后。

    刘邦为什么会提出要这块地方呢?并非他想要这个地方,那也是因为没有办法啊。首先这块地方在他的控制之下;其次其最为落后,地形奇特,想进去或想出来都非常困难,很难对外构成威胁。当然,刘邦也可以说,我什么都听你的,你让我到哪我就到哪。兄弟,我是你的一块砖,你想往哪搬往哪搬。但这个姿态等于给项羽出难题,还不如有个预案。因此,在非常无奈的情况下,刘邦就要这个最差的,项羽就没有理由不答应,也就没有必要再动杀机。事后看,刘邦的这个选择很到位。如果他要南阳,情况就不妙了。一来是南阳属于旧韩,刘邦解放了南阳,应该算是学了雷锋,不方便自己拿来。二来项羽看中了这块地方,日后明明分给了韩王成,但还是把韩成捏在手里,自己将这块地吞了。如果刘邦对南阳有想法,岂不是又犯了项羽的大忌?

    可能人们会据《汉书高帝纪》或《汉书萧何曹参传》的记载,来反驳菜九的上述说法。这些记载是这样的:

    汉王怨羽之背约,欲攻之,丞相萧何谏,乃止。《汉书高帝纪》

    初,诸侯相与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