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基因_第一章 内平政乱,外征蒙古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内平政乱,外征蒙古 (第2/2页)

各部中造成很大的反对。蒙古其他各部与之作战时毫不留情,因而在清灭亡准噶尔政权时并没有阻止,反而多帮助清军,与他们历史上对卫拉特蒙古各部的畏惧、愤怒是分不开的。此时,矛盾早已重重,十分严重了,有时候当人情言语无法解决事情的时候,只有靠武力,武力才是解决一切事物的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明成祖朱棣便开始了他的蒙古征战之旅……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都是那么萧条萧索,再也听不见知了的叫声,也听不见夜莺的啼叫,再也看不到百花齐放,再也没有那种炎炎斜日的高挑照晒着这苍茫大地,绿草都走了,连大雁也走了,一切都弥漫着死亡的气息,一切都弥漫着灭亡的气息,一切都被阴暗恐怖之气笼罩着。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缥缈,使人想听见一阵高飞的云雀的歌唱,正如望着碧海想着见一片白帆。夕阳是时间的翅膀,当它飞遁时有一刹那极其绚烂的展开。于是薄暮。晚秋底澄清的天,像一望无际的平静的碧海;强烈的白光在空中跳动着,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山脚下片片的高粱时时摇曳着丰满的穗头,好似波动着的红水;而衰黄了的叶片却给田野着上了凋敝的颜色。多明媚的秋天哪,这里,再也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千万座山风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皮的红松,仍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岩上,山谷中汽笛欢腾,白望在稻田里缓缓飞翔。当峭厉的西风把天空刷得愈加高远的时候;当陌上呼头的孩子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雁的时候;当辽阔的大野无边的青草被摇曳得株株枯黄的时候—一当在这个时候,便是秋了,便是树木落叶的季节了,关河内外,一片茫然,长城之外也是一片萧条索然的味道。此时蒙古人虽然已经没有足够的力量夺回曾经属于他们的王朝,但是对明朝的边疆还是构成了很大的压力。在永乐九年蒙古人处决了朱棣派去的一个使节,被认为是对明朝最大的羞辱,而随后将军丘福和几位高级将领在征讨蒙古的战斗中不敌而被杀。这让朱棣非常愤怒,在永乐十年(1412),朱棣亲自率领三十万大军征伐漠北,从此揭开了永乐年间五征漠北的序幕。第一次远征虽然没有取得彻底的胜利,但是把蒙古人驱赶到很远的地方,五个月后朱棣班师回南京。永乐十二年朱棣再次亲征,历时四个月的战斗重创了蒙古军队,但是明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本来蒙古人的另一支领袖一直和明朝保持进贡贸易关系,但是随着明军对蒙古人的征伐,阿鲁台获得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也就逐渐对明王朝表示不满。朱棣于是准备在1421年进行第三次亲征,结果遭到了有些大臣们的异常强烈的反对,理由是军费已经使得国库不堪重负。沉浸在前两次征伐成功中的朱棣并不愿意因为经费问题停止远征,而他的那些武官们也支持远征,因为他们需要军功以获得升迁。朱棣本身可以算得上是一名优秀的将领,在永乐年间对武官进行评价最基本的标准就是军功如何,在那些能够在战场上获胜的军人,他一贯给予优厚的待遇。在他封侯的官员中,武将占据了大半,还包括很多蒙古归顺的武将,而在战场上这些将领也骁勇善战勇往直前,战死者甚至包括朱棣的驸马。在皇帝和他的文官系统的博弈之中,胜利的天平无疑属于前者。夏原吉被免除官职进了牢狱,而夏的副手方宾甚至被迫自杀。1422年四月的第三次征伐获得了胜利,朱棣使用了五个月的时间将阿鲁台赶到了外蒙古。次年的第四次征伐无功而返,因为阿鲁台在和瓦剌人的战斗中失利逃到了大漠深处。在1424年四月,朱棣领兵进行他的第五次亲征,这次征伐没有能够攻打到阿鲁台的大帐,有些将领请求给予一个月的粮草以让他们能够深入敌境,但是被朱棣拒绝了。在回京的途中,八月十二日,征战了大半辈子的朱棣宾天。据说在死前朱棣想起了关在牢中的夏原吉,说:“还是夏原吉对我最好啊。”或许这只是后人谣传,而新皇帝一登基立刻放出了夏原吉,官复原职。在平定内乱,朱棣掌控国内局势后,并五次出征蒙古,使蒙古不再有造反之心后,关河内外,一片祥和,太平盛世,也算是就此开启了吧。

    好了,现在已经是第五卷了,现在这一卷也是一个全新的故事,就像第四卷结尾说的那样,上一个林海南的故事已经写完,现在我是又一个全新的林海南,意思就是如果你们追这部小说,你们其实是看了好几个小说,每一章,每一节我都很认真的去写,去做,去完成,希望这新的故事你们也能喜欢,等这个故事结束之后,这部小说大概就是结束了,如果我还有时间,那大概会出一部番外,会把之前的故事做一个总结,其实我更想给狗蛋和小小写一个番外,总之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