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〇八章 鸿胪寺 (第2/2页)
,商人作为百姓,自由度其实比一般人都要来得高。 所有做生意的人,就算你打游击,税官还是会找上来。 税官在这方面培养了很多耳目,并不是都自己来。他们也知道,他们人手有限,不属于可以贪婪的部分,他们都把事情交给别人了。 可以说把皇帝手底下的人,都调过来用了。 皇帝的耳目,现在盯的不是贪赃枉法,而是税收,皇帝对百官的掌握好像变低了,但是事实上,百官几乎是是商业活动的首脑人物,手也伸的特别长。 奢侈品的税很高,甚至高达七成,因为皇帝是一个节俭的人,你在节俭的人旁边吃香的,喝辣的,早就把他馋的要死。 何况在皇帝的眼中,奢侈品就是你生活中用不到的商品,就算没有那么高档的东西,并不会影响你的生活。 然而,有些奢侈品只是现阶段没有办法普及,如果有机会大量生产也会让平民百姓每天享用。 人除了基本食粮之外,还需要一点精神食粮。 而奢侈品对有钱来说,就是一种精神食粮,我有你没有。才能看出我的伟大。 这些来自于四面八方,遥远地方的人,自然不能带必须品来贩卖,关中以外的地方,想把粮食运进来都不容易了。 何况是国外,至少,离长安城最近的国家,就是匈奴,现在匈奴被灭了以后,国境线又往外推了说多。 不是奢侈品,怎么能够卖出高价。 他们上一次回国的使节都有一项重大的任务,调查长安城缺什么物品,能够高价卖出。 然而才有针对性的送来他们的特产。 例如西域的葡萄酒之类的货品,在大汉都能够卖到万金的价格。 “来求见我的人是鸿胪寺的官员还是使者” 钱汝君想了一下,又问道。她现在是用官方身份跟他们接触,那么久必须正式一点。 “鸿胪寺官员,还有使者都来了。这些使者没有鸿胪寺官员陪伴的话,大部分的人是没有权利到处乱走的。” 钱汝君点点头表示能够理解,大汉有些事情并不想让外邦人观察的到,而大汉长安,在以往的确是最高科技生成的地方。即使金麦城冒出来,也没有办法在各方面全面取代长安的地位。
而这些使者总是想要探测大汉的消息。 钱汝君突然有所警觉,长安以外的地方,可没有大汉鸿胪寺的官员。 必须让边关的人知道,没有经过同意,还有鸿胪寺陪伴,不是不能进长安,连大汉都不准进来。 这样才能拉大差距。 钱汝君叹口气,至少大汉,多多少少有一些保密的意识。 大汉知道丝绸炼铁,甚至是茶叶的制造方法,还有养殖方法不能够随意的传播出去。 所以在后世即使欧洲人拿到了丝绸,也不知道是从事哪一种植物长出来的,完全把丝绸产生的概念弄错。 事物基本的概念弄错,就必须花更多的时间才能够把丝绸原理弄出来。 其实最后他们还是知道了丝绸原理,不是他们发明的,而是偷盗了知识。 到了21世纪,义大利的丝绸做法,已经大大的超越中国。 一个人来说,大汉但并不重视智慧产权。 但是在国家的层面上还是有一些智慧者知道,有些东西不能够流传出国外。 而这些智慧者,每每都是掌控朝政的。 有些人知道,只有国家民族占到优势,他所有的权势地位才能有用。 像石晋塘这类的人,把土地割让给外族,换来之后朝代的衰微,他本身也没有过到好日子。 他们必须以人为的手段来防止这些流传出去,在大汉最普遍的就是盯住不一样的人。 对于这些外来的使者,他们进到了大汉的国内,想要偷走大汉的禁止流通的事情有出去就变得非常的困难。 有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连长安以外都不能够拥有。 最重要的事,只能存在在宫廷里。 除非宦官把事情传出去。皇帝不做事的,真正做事的人是宦官。 大汉所能做到最大的防御手段就是一进到了大汉最伟大的城市长安的时候。 身为外邦人,你的行动就不能够自由自在,必须接受鸿胪寺官员的陪伴。 官员在陪伴的时候,甚至会带你去玩一些普通人见不到,甚至是不合法的事情。 但是国家宣布不准流通的智慧,他们就会监管了。 鸿胪寺官员看来是让你吃喝玩乐。或者是跟你作为同伴,但是外邦使节,甚至下人想要出去却不太允许。 当然使节,一般也会非常爱护生命。 因为他们的生命危险在国外的时候是特别高的。 他们需要一些人手来访户他们的生命安全,置于他们的手下想要出去。 鸿胪寺有非常多的封锁。 除非他们能有大汉人的长相。 但是有很多人的长相跟大汉人差别太大,只要走出去就会被人家发现。 反正这是鸿胪寺的职能,一般说起来在大汉鸿胪寺也没有太多偏差的行为。 大汉的制度,毕竟还没有形成规矩,大部分是人治理。所以能够当一般一个地方首长的人,是因为他的关系够了都不见得是他有这方面的能力。 反而他下面必须有人能够知道如何做事。 “来人的分量,值得我亲自接见吗?” 如果这些人去正式来访,那么就代表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如果钱汝君接见那么就代表着大汉,但是他是大汉的公主,见她的必须是使者。 其实,钱汝君在知道外面有人来访,就放开了神觉,体察外面的状况,听了一阵子,她大概对来者的身份,就做到心里有数。 但是这个时候,正是锻炼交通署官员的眼力的时候,所以钱汝君就问道。 “这件事情他们没有主动说明。说这件事是他商业的事情,没有关系到国家与国家的行为。所以不需要派他们的正史出来。” “那鸿胪寺官员怎么说。” 钱汝君皱起眉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