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09章 叶天要炮 (第1/1页)
事实上,光是特种作战理论,叶天就成功的吊起了希特勒的胃口。 虽然希特勒有严重种族主义倾向,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管理国家这一块,称得上是一名天才。 1923年起,出现了一场席卷全世界的经济危机,全球各主要国家,都处于了严重衰退的模式。 而希特勒1933年成为德国第一人后,面临着一战后的巨额赔款,他大刀阔斧的进行了各种改革。 效果很显著,德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 与此同时,在希特勒的严格命令下,德国迅速组建起全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到1939年,希特勒发动二战的时候,他在位才六年。 管理国家,毫无疑问,希特勒很称职。 事实上,在管理军队这一块,希特勒更是称得上天才中的天才。 听到叶天的这些特种作战理论,希特勒很激动。 及至听到,可以通过翻越马奇诺防线的方法征服法国后,希特勒简直是欣喜若狂。 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这句话,一直是希特勒的处世指南。 另外,唯恐在装甲部队、闪电战等方面,叶天或许会玩语焉不详,希特勒很不愿意让这种情况发生。 其实,希特勒一再极力邀请叶天来访,也深知叶天过来的附加条件。 于是,希特勒打算,在叶天讲解这个之前,先意思意思。 挨个看了看身边的将帅们,发现他们经过叶天的讲解后,都面露恍然大悟的神情,希特勒坚定了这个想法。 “叶,多余的话我就不说了,你们华夏现在正在和岛国进行国战,我们德国有什么帮助你们的吗?” 闻言,叶天很受用。 都这个时候了,叶天并没有客套。 再说,德国人工作认真,有一说一。 真要是给他们玩含蓄的话,他们肯定会不高兴。 另外,叶天还知道,只要德国人答应的事情,他们肯定会尽心尽力的去完成。 于是,望着希特勒,叶天马上进入了角色。 “我的元首,你知道,我们华夏现在国力衰弱,严重缺乏重炮。” “还有,在中型火炮方面,我们华夏也很缺乏。” 叶天这么说,用意很深。 和枪支相比,大炮的价格更贵,杀伤力也更大。 其实,因为和华夏交流很密切,希特勒对华夏的情况很了解。 尤其是在炮兵方面,说华夏和岛国没有可比性,没有任何毛病。 华夏部队当中,火炮的口径虽然很多,但总数却少的可怜,一共也就是800门左右。 让希特勒哭笑不得的是,这800多门火炮,口径却多达40余种。 口径种类多,必将对后勤补给要求极高。 在战场上,一旦没有了炮弹,这些大炮只得被动熄火。 这还不算,重点在于,华夏很多火炮的口径虽然大,但却没有威力。 这些大口径火炮,都是老爷爷级别的了。 装填炮弹太慢,慢的吓人,甚至半个小时才能射发一枚炮弹。 最重要的是,因为太落后了,它们根本就打不远。 说华夏炮兵对岛国炮兵没有太大威胁,没有任何毛病。 希特勒相信,在即将举行的淞沪会战当中,这些华夏大炮根本没多少表现的机会。 也就是说,在岛国的先进大炮的轰击下,绝大部分华夏大炮会被摧毁。 叶天话音刚落,希特勒就看向了古德里安。 原因很简单,这个时候,因为急着了解装甲部队和闪电战等理论,古德里安很着急。 “我的元首,我认为,华夏太穷了,买不起这些武器,我们完全可以免费支援!” 怯怯的看了看希特勒,又看了看同僚们,古德里安继续解释。 “我认为,这个数量,完全可以尽量多一些!” 闻言,叶天狂喜。 也是,大炮的价格太贵,而华夏又严重缺钱。 如果德国玩一波免费支援,数量还多的话,那就真的是善莫大焉了。 这样,自己花样装逼,也就是将几年后的理论拿给他们,总算没有浪费感情。 在叶天的注视下,希特勒给一个部下耳语了一阵子。 然后,这个随从人员,就快步离开了。
笑眯眯的看着叶天,希特勒笑道:“叶,我让人给兵工厂联系一下……” 稍一沉吟,希特勒又道:“我的朋友,你能告诉我,你们华夏最需要什么大炮吗?” 一刹那间,在叶天的脑海里面,就出现了三款大炮: 克虏伯75毫米口径山炮; 克虏伯105毫米口径榴弹炮; 莱茵150毫米口径重榴弹炮。 这三款大炮,都是德国的新式火炮,非常好用。 第一款大炮,虽然比鬼子的同口径山炮重,但足以能让机械化水平差的华夏部队运动作战,射程还远一些,威力绝对不比鬼子的差。 对于后两款大炮,叶天的感情很复杂。 华夏国力羸弱,没钱,无法购买太多。 虽然它们的威力都很大,但因为无法大量配备,华夏只好尽量将其集中起来使用。 事实上,就算是集中起来使用,因为数量太少,华夏也才分别组建了两个机械化炮兵团。 最重要的是,因为它们的威力太大,数量少的可怜,因此很抢眼。 也就是说,一旦被鬼子发现,它们就会面临着鬼子野战重炮部队,甚至是空军部队的地毯式轰炸。 尽管华夏部队已经很小心使用了,但抗战刚开始没几年,这些大炮还是被鬼子破坏的一干二净。 因此,运用它们的时候,阵地选择与开炮时机要非常小心谨慎,此外防空等支援也必不可少。 其实,在和希特勒说这三款大炮的时候,心神电转,叶天还想到了两个好主意。 叶天不知道的是,他话音未落,这些将帅,甚至包括希特勒本人,都很愕然。 不约而同的,他们都想到了一位去世的华夏人。 这个华夏人,不仅整个华夏都家喻户晓,事实上,在世界上,名头也很响亮。 他叫孙总山,当年领着部下建立新华夏的时候,曾经在世界各国寻求支援。 孙总山赖以出名的,就是他对支援的要求很大,被人誉为孙大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