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42、惊讶 (第1/2页)
汉制,三十里设一置,十里设一邮,上至天子玺书,下到庶民家信,所有文书皆由置驿或者邮亭传递,根据文书的紧急与否,又有不同的传递速度与方式,不过,邮亭只是由邮人步行传递文书,只用郡国以下的文书传递。 三骑置传是极高的等级,要求置卒三马轮换,一天一夜的行程在千里以上,而一般的置传,最多只要求一日一夜行二百里。 动用这种级别的传书方式,也难怪尚书置如此紧张了。 杜延年是谒者,负责从公车司马处取上书,看到燕国来的上书,他差点没当场蒙了。 ——这么紧急,还是燕相上书,不是燕王上书! 杜延年首先想到的是——不会是燕王反了吗? 抱着这个念头,杜延年与其它谒者一起把所有的上书送到尚书署。 霍光不在,但是,尚书署并不是不干事,不能裁决,却是可以将奏书拆封,看看有没有大不敬的内容,稍作区分,都是尚书署内诸曹等人的职责。 可是,看到那道五封的燕相上书,尚书署内,没有人一个人有心思像往一样处理事务,最后,杜延年就被众人推出来——立刻将大将军请回来吧! ——谁知道燕王发生了什么?万一是什么……嗯……要命的急事,他们谁敢担贻误的罪名? 听了杜延年的回答,霍光先是一愣,好半晌才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已经坐在辇车往尚书署去了,他自己却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上的车…… 霍光苦笑,拍了拍自己的额头,眉头却愈发地深锁:“三骑置传?燕国出什么事了?” 这个问题,杜延年哪里敢接口,只能沉默不语了。 霍光倒也没指杜延年回答这个问题,又沉默了一会儿,忽然道:“燕国方向,只有燕相的急奏?” 杜延年一愣,随即连忙回忆了一下,很快便很肯定点头:“是的,没有其它急奏。这会儿,正是郡国最忙的时候,寻常哪有上书的精力?” ——八月算人,九月计断。算人又不是只算人口。宅园户籍、年细籍、田比地籍、田命籍、田租籍,光籍册就要造好几套,还要计算统计服役事使的人数,以为来年的征役作安排。这种时候,只要不是发生极难处分或者急变之事,哪一个郡国县道的官吏都没有工夫写奏书! 听他这么一说,霍光的眉头锁得更紧了,却没有再吭声。 挽辇的官奴也知道乘辇之人很着急,走得极快,霍光没有心思管,杜延年却暗暗记下了,不过,他也没有急着开口——轻重缓急总是要分的。 到了尚书署,两人疾步登阶,走进官署,一干官吏起身相应,其中一名年长的谒者迅速将燕相的上书递到霍光跟前。 霍光接过封检完好的奏书,也没有再往书案前走检视了一番,便直接扯开封绳,从信囊中取出简册,哗地一声展开。 …… 半晌,霍光都没有一点动静,尚书署内更是一片寂静,一些年轻的小吏、奴婢甚至忍不住屏住了呼吸。 杜延年就跟在霍光身旁,却不敢随意乱看,正在焦急不安的时候,就听到霍光的声音:“没事。” 随着话音落下,霍光也将手中的简册递给了杜延年。 杜延年顾不得避嫌,急忙扫了一眼,看清了内容,才将简册交到一名诸曹手中,疾步跟着霍光走向内室。 霍光平淡的两个字让众人立时放松下来,再见霍光如此随意处置,官署内一干人立时围了过去,一看内容,又是一片哗然。 “搞什么!这种事情用三骑置传!” “果然是大事!” “都这样,当初渭桥被水淹了,渭城令不该半夜就叩城门啊!” “……咳!人有不同嘛!” …… 内室之中,霍光猛灌了一杯水,随即就听到外堂上的议论,不由也失笑摇头,见杜延年进来,便随手给他也倒了一杯清水。 杜延年双手接过,顾不上道谢,便一口饮尽,随后才道:“好些日子没有如此紧张了。” 霍光心有同感,点头不语。 两人沉默了好一会儿,霍光才轻声道:“方才一路过来,我都在猜,是燕王起兵了,还是燕王薨了……”说着,霍光自己都忍俊不禁,一直摇头自嘲。 杜延年瞪大了眼睛,半晌地噗地一声笑了出来,好一阵儿才止住,抹了抹眼角,道:“臣只猜了前一个,后面这个……真的是想都没想到。” 镇定下来,也说笑过了,两人才分别落座。随后,霍光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幼公以为,燕相此书是何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