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99、那一场请封皇子的喧嚣 (第1/2页)
元狩六年,正月二十七,乙亥日,天子大驾刚刚自甘泉返回未央宫,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便正式上疏,请于“盛夏吉时定皇子位”,奏疏送至尚书台,当时,守尚书令之职的正是时任御史的霍光。 霍光至今都记得自己当时看到那份上疏的时候,是如何惊讶的…… 幸好,在引起尚书台内的其他人注意之前,霍光及时回过神来,不动声色地将那份拆了副封的奏疏迅速归入呈递御前的奏疏中。 霍光也记得,自己是如何若无其事地将当天需要呈递的奏疏送到天子的席前的,但是,无论如何回想,霍光都想不起来,当天子拿起霍去病的那份奏疏后,发生了什么…… ——也许什么都没有发生吧…… 霍光不太确定——毕竟,当时,大司马大将军卫青也在殿上……天子能有什么不寻常的反应? 应该就是如往常一样,将奏疏看完便放到一边,或许,随口提一句——这份上疏有意思!给大将军看看! ……应该是的…… 毕竟,那份奏疏与其他奏疏一样,被天子按照常规处理了——制曰:“下御史。” 所谓下御史不是交给一般的御史,而是直接移交御史大夫寺,由御史大夫主持,让公卿大臣依照奏疏的内容进行商议,给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再由御史大夫上奏天子,确定最终的处理方式,跟着便是草拟相应的诏书,颁行天下。 这是朝臣上疏的正常途径,就像朝臣上疏先至尚书台拆副封,览上奏之言,若所言不善,便直接屏去不奏——这也是正常的途径。 只是——这些正常放到霍去病身上…… ——便是最不正常的了! 霍去病是大司马,与卫青同列群臣首席,更是内朝的首席之一,他有建言,大可以直接与天子沟通,何必走这种再正常、正规、正式的途径? 所有人都不能不掂量这份异常背后的意义。 其实……一点都不难联想。 ——元狩五年,天子便下诏复建齐、燕两国,并将元狩二年才由江都国而改的广陵郡改置为广陵国。 ——元狩二年,之前就有涉及淮南王谋反一案的江都王刘建,因使人祷祠妄言,又尽与其姊妹通jianian,被奏闻天子,天子使大臣讯问刘建,刘建服罪,随即自杀。其死后,江都国国除,地入于汉,为广陵郡。 刘建是江都易王刘非之子,刘非乃是孝景皇帝第三子,与鲁共王刘馀、胶西于王刘端同为程姬所出。而江都国更是不逊于齐、燕的大国。 ——江都之名乃是孝景皇帝四年时才更的,原为吴国,也就是孝景皇帝时七国之乱的主谋,不过,吴国也不是这个诸侯国最初的名号,而是高皇帝十二年时,方更改为吴国,封予高皇帝兄长的仲子、沛侯刘濞。最初,这个诸侯国名为荆国,都于吴。 ——汉六年春,高皇帝会诸侯於陈,废楚王韩信,并将其囚禁,随即分其地为二国。不过,当时,高祖诸子皆年幼,兄弟不仅少,且都不贤,便以同姓为王,以镇天下,于是诏:“将军刘贾有功,及择子弟可以为王者。”群臣闻弦歌而知雅意,最后的结果就是——“立刘贾为荆王,王淮东五十二城;高祖弟交为楚王,王淮西三十六城。”这个刘贾只是姓刘,与高皇帝并无亲属关系,而且,显然是没有王侯的命。 ——汉十一年秋,淮南王黥布反,东击荆。刘贾与之战,不胜,走富陵,为黥布的大军所杀。随后高祖亲自率军平叛,击破黥布后,于十二年,立沛侯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地。 齐、燕、广陵都是大国。 再联想一下皇帝除了皇太子刘据之外,只有三位皇子…… ——霍去病的奏疏是何意义? ——简直是一目了然。 于是,三月初一,戊申日,朔,自丞相庄青翟以降,群臣一致赞同霍去病的奏疏——“昧死请立皇子臣闳、臣旦、臣胥为诸侯王。” 对这个结果,天子未置可否,只是下了一道制书:“盖闻周封八百,姬姓并列,或子、男、附庸。礼‘支子不祭’。云并建诸侯所以重社稷,朕无闻焉。且天非为君生民也。朕之不德,海内未洽,乃以未教成者彊君连城,即股肱何劝?其更议以列侯家之。” ——封皇子为列侯? ……倒也不是没有先例……孝惠皇帝死后,吕太后即将其皇子先封为列侯,后来才将那些皇子迁为诸侯王。 ——只是……孝惠皇帝的那些皇子……后来……都被认定非孝惠皇帝的亲生子…… ——这实在是不合规矩。 而且——诸侯王的反应是不能不考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