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文化决定思维 (第1/1页)
第一章文化决定思维 1—1步石:文化决定思维,思维决定思想的品质,思想决定行动。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谈论文化谈论历史,集思广益,塑造新思维。 1—2盛东风问论语之德。步石答:述而不作;启而不教。 1—3盛东风问:论语中,子曰:“由,知德者鲜矣”。是什么意思?步石答:孔子说,只有达到自由的境界,才真正理解德对于人类发展的意义,德使人类生机勃勃。 1—4步石:传统传统,就是人为地传自然地受到统的效果。传的过程与统的效果与状态再笼统地称之为传统文化。你不传,自然就统不到青少年人,你不传统,那么就是主动让出传统的空间,别人就会乘机传统了。青少年人传统走了,没有了,哪里有文化复兴呢?文化复兴唯一出路在于青少年人。 1—5正青智者问:论语中,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是什么意思?步石答: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知道“知识就是力量”,还更加深了一个层次,那就是指出了知识这种力量的特点:召感力、穿透力和凝聚力。即知识与仁浑为一体而不可以分割。没有仁心不理解仁义,怎么能算是有知识呢?正青智者领悟:那么一个人有了知识,不用来普渡众生,而是醉心于玩脑筋急转弯。整得工人、农民一嫩一楞的,甚至明星教授也是灰头土脸的。结果人们带着恨意纷纷离去。有知识的人成了孤家寡人,拥抱着孤独。老子说过,师不爱资和资不尊师一样的危险。 1—6步石:主即权,权即责。感恩即反哺。可以认为,“求学”一词,还有“拜师”一词。其实是用来分清楚责任的。否则还有谁敢当老师呢?闲云野鹤轻松吗?作为云,却用不着负责下雨。作为鹤,却用不着负责延年益寿。问题是我们说每一句话,办每一件事,都会被要求负责的。 1—7步石回复“无可质疑”论:在现实和实践中可以用“不容置疑”,甚至“无可质疑”。老师在为学生上课,全班同学都安静地听讲,突然一个学生发出大声的质疑并再不肯无声。结果课上不下去了。敌人都打进来了,连长果断地下达了他的命令。结果有个士兵说他的话是可以质疑的,先坐下来讨论到完全正确再执行。这真是在找死啊!要么是被枪毙,要么是被打死。科技已经能够“先敌发现”,残酷的现实容不得我们的行动有哪怕是丝毫的迟疑。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有人拿这句话来形容某人不讲理。但这对兵不公平。秀才的理叫思想,而兵的理叫行动。双方不在一条道上。道不同,不相为谋。在论坛上也是可以说的,你这句话我无可质疑,我谦虚地礼貌地表达你的话的高度正确性。以至于我没有能力进行质疑了。但要是评委拿来作为评语用,那就不得了了。这个评委起码是一大师,或者是一圣人,甚至是一必得真理夫大帝。但是我们已经来到绝圣弃帝的时代。 1—8步石回复“纠结”论:故作纠结并灌输到文章里,我觉得没有意义,因为人们可以不理你,弄不好还引起厌恶。在步石的认知里,在中国文化,纠结一词是有些许的贬义的。在儒生语录里,从来没有“纠结一伙人去打群架”的语录。更不会有“纠结人民群众”的说法。“我怎么老是纠结于此呢?”带有埋怨、责怪自己的意思。所以为什么喜欢用纠结一词说别人呢?当然我虽然不理解,也算了。不会纠结于此的。正面的说,之所以纠结是因为智慧不够用了,或豁达不够用了。 1—9步石论“回复”:回复即反哺,讨论即相互反哺,即互哺。如果不这样,意味德的缺失,要么不仁要么无知。
1—10步石回复说教论:说何必成为教呢言者与听者之间可以采取说取法,即说与不说,自由;取与不取,两可。“取我的吧!”,只是我的感情,并不是代你做主。取我吧!这只是我这一厢。 1—11步石说“焚书坑儒论”:“将坑”是什么坑:也许要成为永世之迷。焚书坑儒的坑是什么坑?数千年而未弄清,焚书坑儒的坑是什么坑呢?有人说,大笨蛋,这都不知道,还到这里来丢人现眼呢。全部都知道,就你一人不知道。我说我是知道的,只不过想法不同。我认为不是坑儒,而是立儒。有人说你怎么又在这里胡说八道了。步石这回真的没有胡说八道。步石认为,人云亦云最可能胡说八道,孔子云:道听途说,德之弃也。这个“又”字虽然有罗列之嫌疑,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胡说八道”才是胡说八道啊!应该是“八胡说道”。 1—12步石说“理解万岁”论:“理解万岁”是普遍接受的吧?是人们普遍使用的吧?那么,不理解呢?其实,不理解也是能万岁的!举一个例子:听说有一个理论认为人类是猴子变来的,那么就是说猴子比我们人类的历史还要长了,那么,凭什么只说“人民万岁”呢?所以,其实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都能万岁的,那么,说理解万岁岂不是废话?那么,人们为什么能接受而普遍使用呢?一、习以为常无奇怪。二、理解万岁,不理解万岁,但容易吃苦受累。三、人们只知道说“理解万岁”,但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其实不是用“理解万岁”。是说理解万岁用理解万岁的寓意,即理解万岁是一个比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