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涟漪_敦煌、吐鲁番、喀什、库尔勒、乌鲁木齐之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敦煌、吐鲁番、喀什、库尔勒、乌鲁木齐之行 (第1/2页)

    (2)

    我用微笑迎接生活中的每一天,生活中的每一天用快乐拥抱我。

    结束了敦煌的游览,继续乘专列前往下一站。

    5月13号早上4点到了大河沿火车站,下了火车,乘上当地旅行社的大客车前往40公里之外的吐鲁番市。

    吐鲁番,又称“火州”,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吐鲁番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在吐鲁番的游览--坎儿井、交河故城、火焰山、葡萄沟

    坎儿井:

    在吐鲁番参观了的坎儿井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之一,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坎儿井如同其吐鲁番盛产的葡萄一样,闻名中外。

    参观了坎儿井的模型之后再参观了地下的坎儿井,明白了“坎儿井”就是“井xue”的意思,其结构是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积水潭)四部分组成。在高山雪水潜流处,寻其水源,在一定间隔打一深浅不等的竖井,然后再依地势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沟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渠道的出水口与地面渠道相连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桑田。

    坎儿井,是世世代代生活在吐鲁番的各族劳动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聪明智慧的结晶;坎儿井是吐鲁番盆地农田灌溉和日常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把地下水引向地面,灌溉盆地数十万亩良田,才孕育了吐鲁番各族人民,使沙漠变成了绿洲。

    林则徐当年途经吐鲁番时,见到了坎儿井,并在他的日记中赞曰:“见沿途多土坑,询其名曰:‘卡井’,能引水横流者,由南而北,渐引渐高,水从土中穿xue而行,诚不可思议之事!”

    坎儿井水,是吐鲁番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和血汗换来的“甘露”。勤劳勇敢的吐鲁番人民为神奇的“火州”大地留下了一道道地下长河——坎儿井,给方兴未艾的“吐鲁番学”留下了一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坎儿井文化史”。

    用文字描述参观坎儿井怎么都觉着简单,因为坎儿井实在是人类伟大的杰作呀!难以想象的不可思议!再次要说坎儿井是令人很震撼的很独特的很巨大的地下水利工程!

    交河故城:

    在吐鲁番参观的景点交河故城是吐鲁番的王牌旅游景点之一,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一处保存有汉代城市遗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最完整的都市遗迹的文物单位,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仅有标本。

    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由车师人开创和建造的,在南北朝和唐朝达到鼎盛,9至14世纪由于连年战火,交河城逐渐衰落。

    交河城址,位于吐鲁番市以西10公里的一座30米高的岛形黄土台地上。河水因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分流绕城下,故称交河,古城南北长1650余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

    吐鲁番干旱少雨的气候,使古城遗址保存相当完整完好,古城总面积47万平方米,现存建筑遗迹36万平方米。城内建筑物大部分是唐代修建的,建筑布局独具特色。

    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在墙内,则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城中布防,也是极为严密的。交河故城的布局大体分为三部份,一条长约350米,宽约10米的南北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

    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没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后为天山县的官署衙门。西部有许多手工作坊。大道两侧是高厚的土垣,垣后是被纵横交错的短巷分割的“坊”,临街不开门。“坊”内有居住遗址和纺织、酿酒、制鞋等手工作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