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九章 三五年的成效 (第1/2页)
清晨,李世民保持着平时早朝的作息,早早地出了门,看到李泰正在从蒸笼中拿出rou包子。 见是父皇出来了,他连忙道:“父皇,尝尝包子。” 一大家子来骊山避暑,李泰带着人忙前忙后,昨夜又做了一桌的饭食,还要陪着弟弟meimei玩耍。 李世民叹道:“宗室已经在给你准备冠礼了。” 李泰递上包子,“儿臣明白。” 吃了一口葱rou包子,要说孩子中青雀从小就很聪明,才思敏捷,人都有不足不出,以前他所缺的便是这份谦卑。 “你陪朕走走,看看骊山。” “喏。” 李泰嘱咐侍卫看好火,母后和弟弟meimei们睡醒了还要吃。 跟上父皇的脚步,李泰又道:“孩儿这些天一直都在坚持减肥。” 李世民打量了他一眼,“确实瘦了些,用的也是张阳教的办法?” “倒也不全是,儿臣发现平时出点汗,也会有成效。” 在学识上和本领上,青雀这孩子总有一些执着。 就说以前为了验证鱼的记性,他能在曲江池住两天两夜,就为了证明鱼钓起来,再去放生还能继续咬钩。 因此也成了宗室亲卷们口中的笑谈。 没想到,青雀真的证明了就算是将鱼放生了,它们还是会继续回来咬钩这件事。 要是见识与才学在典籍中都有记载,也只有青雀非要问到底。 “你现在还会看那些杂书吗?”李世民放慢了脚步,继续问着。 李泰回道:“父皇,有一些新奇的学识确实可以从杂书中得到左证,但也不尽然,怪力乱神之说亦有之。” “朕担心你沉迷此道。” “父皇放心,姐夫的学识生涩难懂,儿臣就算是想也无法沉迷。”李泰一脸惋惜,“儿臣偶尔看过姐夫所写的所谓公式与定理,如同天书,常人难以看懂。” “张阳到底与你说了什么,让你这两年不回长安。” “儿臣近日专心查阅典籍,时常与外交院书信来往,查探关外风土人情,撰写地理志。” “朕看过几篇,确实新奇。” “儿臣听说外交院常常可以根据这些记录来提前做准备。” “朕听说了,张阳就是借此在高昌种了棉花。” “父皇,古来战争摧毁了太多,很多典籍都不能留存于世,其实外交院所做的这些不值一提,儿臣想自古以来这类书籍要持之以恒将其补全,不能停下。” “儿臣自问没有多大的胸襟,至少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是正确的,这便能够问心无愧了。” 李世民笑着,“你比以前懂事了。” 站在父皇身边,李泰看着眼前的广阔田地,“让父皇见笑。” “你也该多来长安城走动的。” “儿臣……” “你若觉得在骊山更自在一些,也由着你了,张阳这孩子不像其他臣子,他们肯将才能甘心用于社稷,可张阳不然,他总是藏拙不肯显露。” “该学的你可以学,至于他的那些坏毛病,你就不要学了。” “父皇教诲,儿臣谨记。” 骊山建设是姐夫一手打理出来的,父皇难道对此地没有觊觎之心吗? 脸上的神情心平气和,李泰心中又警惕起来,尤其是父皇和姐夫的关系,互相防备,互相留着后手。 都是翁婿也是一家人。 有时候感觉父皇和姐夫之间有一道迈不过去的鸿沟。 心头有这种感觉,也说不清这道鸿沟是怎么回事。 李泰下意识落后父皇三两步,翁婿之间看似和睦,实则背后都拿着一把刀子。 陛下与魏王殿下走在骊山,两个侍卫跟在后头显得有些慵懒。 骊山对皇帝来说,就是一个宝库。 而这宝库一直都在建设中,等待着骊山的成果得以见天日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难得来一次骊山,李世民要去看看每个作坊的近况,还要听着李泰解释现在的建设情况。 刚到了辰时,天色完全明亮,今天全村停工,正是收获麦子的好时节。 一大早,长孙皇后带着孩子们便来了。 李玥还要给小清清喂粥,这孩子总算能够吃得下粥了。 将一块大木板放在院子里,张阳给孩子们讲解着简单的地理知识,以及现在各个板块所在的小国。 很简单的知识,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要记得就可以了。 李治发问道:“姐夫,西方的板块还有许多国家,我们要如何找到他们?” 张阳拿起自己的炭笔,在这颗球中心偏上沿的所在画下一条线,“如果有朝一日,我们在外想要找到各个大国的聚居地,可以沿着这条线去找。” 孩子们听得认真,这是他们从未接触的新知识。 就连站在一旁的宫女都全神贯注。 崭新的地图在他们的眼前打开,心中所想是一片更加广阔的新天地。 张阳又道:“等你们的数术水平有了基础,再教你们经纬度的相关的知识,我现在画的这条线就是北纬三十度。” 孩子们低着头做好笔记,还有不会写字的公主皇子们也都安静听着。 小课堂上的知识补充着孩子们的眼界。 张阳又道:“亚欧非板块连成一片,在世界的气候中,这条线所在的地方便是气候最适宜的地方,按照我们的认知北上的气候苦寒,南下的气候炎热,最合适的所在,就是北纬三十度。” “而在这个三十度上还有几条大河,我们中原的黄河便是北纬三十度所在,古往今来人们依河耕种……” 李玥站在一旁仔细地听着。 长孙皇后抱着小兕子目光看着张阳所画的图,他用地理这种新奇的知识来讲述当下的局势,和王朝的更迭。 听着确实很有意思,地理与气候左右国运,也左右时代的变迁。 一堂课讲完,孩子们三三两两议论。 长孙皇后笑道:“张阳总是会说这些新奇的学识吗?” 李玥点头道:“夫君的学识与一些典籍上所记述其实也无大差别,只是在通俗讲解上,夫君更擅长一些。” 长孙皇后稍稍点头,“若不是学通古今,博览群书,将学识融会贯通也讲不出这样的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