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送别张大素 (第2/2页)
走到张大素面前,张阳低声道,“有些话确实要对你说,吐蕃是高原,一旦深入吐蕃地界人就会有高原反应。” 张大素不解道:“高原反应是什么?” “具体症状很多,比如说头痛,呼吸困难,一旦出现了这些症状就一定要停下脚步,等待吐蕃人来接见,切莫再往前走了。” 张大素思量着,“在一些典籍中也看过相关的讲述,真有这般凶险?” 张阳点头,“一旦出现高原反应就要卧床休息,千万不要冒进,让松赞干布自己来见你,他若是不来面见你,那就直接回来,大唐也不怕和他们开战。” “没错!”张大素重重点头,“我大唐自战乱中立国,朝中勐将英雄如云,不怕他吐蕃。” 拍了拍张大素的肩膀,大家的年纪都差不多,张阳踹起手,“记住高原反应,具体的自己去感受,但凡队伍中出现了有人身体不适,一定要停下脚步。” “下官一定记在心中。” 张阳笑道:“去吧,注意安全。” “喏!” 张大素朗声回应,这是作为下属向上官的回应,礼部几人都很信服这位年轻尚书,这礼部就是张阳一手搭建起来的。 张大素又是向父母行礼,这才上马离开。 张公瑾讲道:“孩儿总要出远门,男子汉大丈夫必要经历凶险,你哭做甚。” 张阳讲道,“师母,大素只是去送个信,想来不会有什么大事的。” 收了收眼泪,师母回话道,“当年你老头子跟着别人南征北战,都是老婆子我一人拉扯大这三个儿子,你现在说得轻巧。” 张公瑾欲言又止,只能看着她离开,“当年战乱,她也不容易。” 张阳安慰着,“老师不用担忧,我让许敬宗放话出去,敢动我大唐使者一根毫毛,我会让他吐蕃天翻地覆。” 张公瑾笑着点头,“你现在有点像老夫的弟子了。” 张大素踏上了前往吐蕃的行程。 张大象和许敬宗站在城门前,看着这支队伍从骊山方向过来,又会朝着陇西方向而去。 “此去又是许久见不到大素。”张大象感慨着。
一个骊山村子的汉子也骑马而来,他开口对许敬宗讲道,“骊山令带话来,让你许敬宗传话。” 许敬宗诧异道:“什么话?” 来人大声道:“让你的眼线带话给松赞干布,谁要是敢动我大唐使者队伍一根毫毛,要将他吐蕃灭个天翻地覆!” 听到这话,许敬宗先是诧异,又道:“还请带话给骊山令,下官一定办好。” 那人骑着马儿又离开了。 张大象突然笑了笑,“这才是英雄好汉,就该有这般气势才对,我大唐子民在外谁敢动!” 正在宫中看着奏章的李世民听着长孙无忌的讲述。 “事前李道彦和苏定方去见过张阳?” “正是如此。”长孙无忌如实禀报。 批阅完一份奏章,李世民又拿起一份奏章,“这小子眼光倒是毒辣,一眼就看中了朕手中两个年轻翘楚,倒也无妨,让这两个年轻将领去磨砺一番,养在长安城也不是一件好事。” “陛下远见,臣佩服。” 李世民提笔而起,“多久了?” 殿内很安静,两个宫女摇着扇子给陛下驱散热意。 “陛下的意思是……” “朕是问张阳禁足多久了?” “半月有余。” 李世民啧舌道:“这才过了半月,朕的孩子们在骊山皇后很是牵挂。” …… 眼下炎炎夏日,尽管为了防止村民中暑,种植水稻的进度慢了不少。 天还没亮夫妻俩便出门带着一群孩子开始晨跑。 杨婶跟在后面照顾着皇子和公主们。 绕着村子一圈跑完之后,孩子们便跟着孙思邈道长打太极拳。 坚持了半个月,孩子们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日子 他们的日子与村子里其他的孩子不同。 都是李玥一手精心照顾,她说了这是为她以后带孩子积累经验。 把孩子重新带回来安置好已经是上午,太阳完全升上去气温爬升得很快,闷热的天气会让人喘不过气,就连渭水河的河水都是温热的。 只有骊山的山脚下可以凉快一些,把孩子们都交给媳妇安顿好。 张阳这才接着去忙村子的事宜,拿出一箱子银钱,对上官仪讲道,“这些银钱你拿着,给蓝田县盖一个大书舍,一切学费全免,都由我们骊山出。” 上官仪接过这一箱子银钱点头道,“骊山令放心。” 人心要拉拢,既然都是封地,这些人口也都是自家的。 褚南的号召力也很不错,经过他治理的蓝田县这里的县民都能听从他的安排。 蓝田县有两千余人口,这么多人口用来建设封地可以加快不少的工期。 心里正谋划未来村子的建设,就听到熟悉又充满魔性的笑声。 “哈哈哈!小子,看看老夫给你带了什么人过来。” 闻声看去,看到李孝恭正带着一个人而来。 这个人看着有些眼熟。 李孝恭讲道:“就是这个小子。” 牛进达抚须笑道:“就是你让老夫子在边关戍守三年?” 张阳拱手道:“戍守边关是必要的,再者说这是陛下的旨意,至于谁去戍守边关并不是小子能够决定的。” 牛进达坐下来又道:“离开长安城三年,没想到这三年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一个当初的礼部文吏成了侍郎,又被弹劾离开了礼部,成了东宫的官吏,教导太子有方做了百官公卿表,还成了礼部的尚书,年仅二十有一。” 说完一番话,牛进达深吸一口气,“程老匹夫说长安城出了妖孽,这话原本还不信,回了长安城才得知此话不假,果真出了妖孽。” 张阳狐疑地看着牛进达。 李孝恭回忆着,“当初送棉花的事情要不有牛进达网开一面,这棉花还进不了关中。” 牛进达笑着,“这些都是小事,老夫在边关戍守看到的事情自然比关中多,就是高昌的将士身上有一股很重的戾气,他们常年征战,也有消息不断传来,当年的奴隶没想到能有如此战力,杀得西突厥节节败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