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岳父是李世民_第三百一十八章 骊山之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八章 骊山之行 (第2/2页)

玥气得一跺脚,夫君又戏弄我。

    画地图只是捎带手,也是掩人耳目,搜集了这么多地志总不能和皇帝说我知道关外有很多的铜矿银矿等着开挖。

    世界上有很多的财富。

    还有很多的财富不为人知,它们就安静地埋在地上,有些蛮荒之地还未完全开化,也根本不知道他们守着的东西价值有多大。

    能够进入皇帝的藏书地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好事。

    历朝历代都有皇帝会藏籍有的是皇帝自己觉得有收藏价值,比如说价值连城的字画与孤本。

    又或者是籍,作为皇帝该看的书籍寻常人不得一窥。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有这么神秘。

    父皇与夫君一见面,很多时候都是不欢而散。

    听到媳妇有些埋怨,张阳低声在她耳边讲道:以前我老师讲过,其实这世上还有几处很大的银矿没有开掘出来。

    当真。

    嗯。

    李玥眼眸一亮,在哪儿,在哪儿?

    张阳看着天边,远着呢,我也只是能够想到一些大概的地点与范围,你要是给我的零花钱加到一天一百钱,我可以告诉你。

    李玥拿起账目敲打着张阳的胳膊,家中没钱了!还要建骊山,建新家都不够,哪里来这么多的银钱。

    眼下天色还早,张阳扫了一眼四下,也不知道那头笨熊又去跑哪儿野去了。

    反正村子里的人也会把它抱回来。

    倒也不用担心。

    骊山很高,沿着山路爬起来有些吃力。

    从

    山脚一路走到骊山行宫,沿途还见到了一块石碑。

    李玥看着石碑讲道:这是当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地方,没想到还在。

    再往前走一段路就是骊山行宫了。

    作为行宫,走到近处的时候才发现这里很破败。

    李玥看着破败的围墙,这里一定荒了不少岁月。

    杨婶解释道:其实宫里时常会来打扫,在这里还未封赏给公主之前,也留有几个内侍照看,只不过现在都离开了。

    张阳推开一扇门,这扇门摇摇欲晃,推开门的时候落下不少灰尘。

    山风吹过的时候,松林的影子在地上晃动,给这里多添了几分森冷。

    这里是外院,像是下人居住的地方,还有些破旧的家具。

    小心往里面走去,李玥细细闻了闻,什么味道。

    顺着这个味道一路走去,又路过了两个宅院,在一个装点还算华丽的殿宇中,夫妻俩发现了一个水池。

    这个水池还在冒着白烟,张阳试了试水温,原来是温泉。

    李玥点头,确实听说过骊山的温泉,只是听说过没有见过。

    顺着水道看去,这个温泉的水道特别长,做了一个类似下水道的样式,一路延伸到院墙外。

    看来是从山道上引流下来的。

    李玥发现了一个机扩,推动压在机扩上方的石头,泉水也停止了注入,很快整个水池的温泉水也流干了。

    【新章节更新迟缓的问题,在能

    地坐在地上,拿着树枝气馁地在地上胡乱划拉。

    杨婶拿出舆图看着,公主殿下,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去过。

    听着话语像是安慰,李玥也知道这里根本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了。

    重新站起身,李玥拍去落在衣服的灰尘,去池边洗了洗手,又洗了洗小脸。

    几缕湿漉漉的秀发挂在她俏丽的小脸上,婶婶,村子里要是有空余的人力就把这里的屋子全部推平,拆了。

    真要全部拆了吗?杨婶想要确认一下,这些建筑都是很好的,不论是样式还是装点,这都是之后皇帝才能享受。

    以为是公主在这里找不到值钱的东西,这才会如此说。

    见李玥的目光带着坚定,也知道公主是个什么脾气,只要认定的事情她就一定要坚持下去,除了面对张阳的时候。

    李玥叮嘱道:夫君已经设计了大半,将这里的一切全部按照夫君的设想重建一番,我要一个焕然一新的骊山行宫。

    喏。

    张阳观察着一棵树,这个树的树龄并不大,应该说骊山行宫中树木的树龄都不大。

    看着还显纤细的枝干,张阳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

    夫君,怎么了?

    张阳摩挲着叶子,撕开来仔细看着,这好像是一棵橡树。

    橡树?

    倒是一种少见的树木。

    李玥点头,那就这棵树留着,天色不早了,夫君我们回家吧。

    嗯。

    走下山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一路走张阳讲述着,我们可以在这条路上铺满石阶,如果可以的我想在骊山的山麓间建设一个缆车。

    缆车是什么?

    就是我们坐着一辆车,从高处滑落,一路朝着另一片山麓而去,还能在车上看尽骊山的景色。

    李玥点头,那样一定会很美丽的,我们一年四季都要看。

    就是技术问题不好突破,如果你给我加零花钱,说不定会让我更加坚定一些。

    又提钱,又提钱。李玥挥着小拳头追打着。

    有说有笑地走下山,忙碌的村民此刻也回家了。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