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35节 卫国危机 (第1/2页)
赵武有条不紊地努力将他的世界和平梦给实现了,但这个时候,卫国出事了。 卫国是一个老牌传统姬姓中原诸侯,其祖上卫武公还曾做过周王朝的卿士。但卫武公以后,卫国便逐渐衰落了。 晋国与卫国之间也是恩怨交织的,在晋文公还是公子重耳时,曾经流亡经过卫国,结果得到卫国人冷遇。 晋文公出兵伐卫后,接下来借伐曹、救宋,并于城濮大败楚军,称雄江湖。 从此,卫国便彻底归顺了晋国。并且,在晋国诸多小弟中,卫国表现出来的是一个死心塌地奉晋国号令的中原诸侯。 卫国参加了任何一次由晋国主导的国际会盟,参加了任何一次由晋国组织的联合国军,尤其是在晋国教训齐国的历次战役中,卫国都忠心地追随着晋国。 在卫国的对外政策中,能够始终对晋国忠心,这与卫国执政大臣的执政理念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时候的卫国执政大臣,正是孙林父。 孙林父以及他的几位前任,一直坚定贯彻着追随晋国的路线,使卫国成为晋国的铁杆小弟。所以上百年来,卫国也得到了晋国强有力的保护,在国家发展中也获得了极大的利益。 对卫国这样的国家,晋国本来是很放心的,但不料这个时候,卫国国内却出事了。出的事,也是列国诸侯国内的老套路:发生了权力斗争。 引发卫国这次权力斗争的原因,正是因为执政大臣孙林父太强势了,自认为与晋国关系融洽是自己的功劳,所以孙林父恃功而骄,居然在平时表现出不把国君放在眼里的那种强势。 卫国国君卫献公当然很不高兴,他不愿卫国就被你孙氏家族给掌控了。就这样,卫国国君与执政大臣之间便起了冲突,冲突的结果却是卫献公失败了,被孙林父赶出了卫国。 卫献公无奈逃亡去了齐国,孙林父干脆就另立了一个国君,这便是卫殇公。这是公元前559年的事了。 卫国大夫们对孙林父是敢怒不敢言。卫国朝政由孙林父一手cao持,当然也引发了内部矛盾,另外一位牛人宁喜最后与孙林父起了矛盾,他选择将卫献公给迎回卫国来。 宁喜跑到了齐国见了卫献公,卫献公对孙林父非常怨恨,见宁喜来迎自己,非常高兴,当场就对宁喜道: “臣逐国君,孙氏太过分了。如果大夫你能够将孙林父给赶跑了,那以后寡人与大夫你共享卫国。一切国政,均交由大夫,寡人只管一个祭祀即可。” 孙林父赶跑了国君,另立新君,按理这是一种非法行径,是严重的违法乱纪行为。晋国作为诸侯联盟盟主,应该出面替卫献公主持公道。 但这个时候,晋悼公正患着病,这事便拖了下来。 令卫献公郁闷的是,他被赶跑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558年,晋悼公居然病逝了。 继位的晋平公又是一个小孩,大权全部被荀偃、范匄掌握着,其余的各卿大夫又非常低调。 再加上晋国当时重点要对付齐国,所以,卫国的事便被无限期拖了下来。 被拖了下来的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孙林父与晋国中军元帅范匄的私人关系非常好。孙林父正是凭借着自己在晋国公卿大夫中的良好关系,根本没把卫献公放在眼里。 反而是那位本来是非法即位的卫殇公,在孙林父的强势执政下,坐实了卫国国君的宝座。 什么意思?那就是晋国承认了这位非正常途径即位的卫国国君卫殇公。 这把尚在人世的卫献公当什么了?卫献公对晋国很失望,当然最多只能是伤心失望。因为你卫献公现在都流亡去了齐国,还能做什么? 卫献公唯一能做的,便是对孙林父的无尽地仇恨。 既然你晋国不顾什么江湖道义了,不愿帮助寡人复位,那寡人只好亲自动手了。 在精心准备了十余年后,公元前547年,卫献公在大夫宁喜等人的帮助下,杀回卫国,一举干掉了卫殇公。 卫国执政上卿孙林父见势不妙,便逃亡去了自己的封地戚邑。孙林父知道,凭自己的这点族兵,根本不可能是已经复辟即位的卫献公所率的卫军对手。 老谋深算的孙林父祭出了绝招:向晋国求援,条件是愿率孙氏全族及其封地戚邑归顺晋国。 晋平公一看,哟,天上掉大馅饼了,戚邑那可是世界闻名的重镇啊,有人来降自己还送了这么一大块肥沃的土地,这当然是好事了。 晋平公下令接收戚邑,交派军队驻扎。 赵武大惊,他知道这本是卫国家事,晋国老早就应该管管了。但作为诸侯联盟盟主的晋国,居然是以接受贿赂的形式管卫国这样的大事,实在不妥。 但是国君已经下令了,他作为执政卿大夫,只能按照国君的意图办。于是,赵武分派军队守戚邑。 卫献公也是气昏了头,国土居然被臣子送人了,你个孙林父,不把你灭了,寡人不姓姬姓丫去。 卫献公举大军攻打戚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