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晋国风云_第21节 迁延之役(1)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1节 迁延之役(1) (第2/2页)

国了,那应该没什么事了吧?

    于是,根本没有想到,秦国居然会在这个时候向晋国扑来!

    于是惨了,守卫西境的下军佐士鲂仓促应战,结果还是被秦军突破。

    秦军分两路分别由庶长赢鲍和赢武率领,从两处先后突破黄河,于12月初5会师后,大举向晋国发起进攻。

    士鲂不敌,且战且退,至12月12日退守至栎邑。双方在栎邑爆发战争,结果是晋军大败!

    这是春秋史上难得的一次秦军击败晋军的战役,我们分析一下晋军战败的原因。

    一是晋国自认为秦军在麻隧之役惨败后元气大伤,根本不可能主动进犯晋国,故战略上对西线的防备力量不足。

    二是晋军主帅、下军佐士鲂在接到秦军来犯的报告后,依令组织防守。结果发现秦军数量较少,战术上轻敌了。

    三是士鲂中了秦军之计。为迷惑晋军,秦军共是分两路进攻晋国,先锋赢鲍率领小部分秦军先进犯,大部队却在后头。

    栎地一役中,晋军居然败于秦军,士鲂羞愧难当,忧郁不已。

    中军元帅荀罃也已经年老多病,于是,栎地之役后仅仅过了一年多点时间,晋国八卿中的中军元帅荀罃、下军佐士鲂先后病逝。

    栎地之役晋国惨败,按理晋国应立即组织报复,但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使晋国一时无暇顾及。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去世,楚国在东线来自吴国的压力顿失,便立即组织向宋国发起了讨伐战。

    晋国不得不将战略重点放在中原。再加上荀罃、士鲂先后去世,秦国一时在西线对晋国占了上风。

    晋悼公无奈,只能先调整重要人事。

    晋悼公有意让荀偃担任中军元帅,但荀偃此时仅是上军帅,按理应该由中军佐范匄担任中军元帅。

    但晋悼公的强势是有目共睹的,大家都予以了足够的谨慎,而表现便是互相谦让。

    晋悼公先是试探了范匄,说是有意让范匄出任中军元帅,但范匄谦让了。

    范匄道:“以前,臣深知荀罃之为人,德行高尚,能力出众,因此全力辅佐他。

    臣担任中军佐,是主公给予的恩赐而已,并非是因为臣有足够的德行能力。

    现在,臣认为荀偃德才远胜于臣,请让荀偃担任中军元帅,臣必定全力辅佐他。”

    晋悼公非常满意,于是,任命荀偃为中军元帅。

    那上军元帅一职呢?

    晋悼公先是问了前中军元帅韩厥之子韩起的意见,韩起却推荐了赵武。

    再问了栾黡,栾黡也非常客气,他对晋悼公道:“臣的才德连韩起都不如,现在韩起推荐了赵武,臣建议主公还是听从韩起的意见吧。”

    提拔赵武,是晋悼公的本意,晋悼公心目中有几个人是需要重用的,那便是赵氏家族的赵武、韩氏家族的韩起和魏氏家族的魏绛!

    历史也终于证明,晋悼公是有先见之明的,因为他所看中的这三个家族,正是后来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三个国家,即赵韩魏三国!

    晋悼公所不知道的是,春秋演绎到最后,居然会出现赵韩魏三家分晋的情况。

    这是晋国的悲哀,但也是历史的必然。

    三军帅佐名单如下:

    中军帅佐:荀偃、士匄;上军帅佐:赵武、韩起;下军帅佐:栾黡、魏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