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2节 伯氏灭门(上) (第1/2页)
在继续讲郤氏家族被灭族经过前,必须讲一个插曲。 前面我们讲到了郤犨说因伯宗一事,导致朝中不少大臣怨恨郤氏家族,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伯宗是晋国一著名大夫,以敏而善辩著称。 早在公元前594年,楚军讨伐宋国,将宋国都城商丘团团围住。宋国紧急向晋国求助,当时晋国国君晋景公以及许多大臣有意救宋。 伯宗却认为此时晋国不宜与强楚直接对抗,当时晋国刚刚在泌地之战中被楚国打败,故伯宗认为“天方授楚,未可与争”。 这个故事我们前面讲了,伯宗因此还发明了一个鞭长莫及的成语。 最后晋景公采纳了伯宗的意见,决定不去救宋。 后来,晋景公想要出兵讨伐赤狄,当时朝中许多大臣认为晋军新败,楚国强悍,如果此时再去惹赤狄,势必引来更大的麻烦。 但伯宗力排众议,认为楚国的目标并不在灭亡晋国,而是争取中原霸主地位,晋国不若在对楚示弱的同时,加紧消除来自赤狄的威胁。 伯宗一番高论最终令晋景公下定决心,让荀林父率军讨伐赤狄并获得大胜,提振了晋军将士信心。 正因为伯宗具有常人所不具备的远见,所以深得晋景公信任。 公元前586年,梁山地震,当时震级非常大,史料记载是梁山崩塌,淤塞黄河。 这是在晋国发生的地震,而古时对于地震火山之类的自然灾难非常重视。 晋景公非常担心,他当即便下令召见伯宗,寻求对策。 史料记载,晋景公派出传驿专用的轻快传车,急招伯宗入绛都商议。 伯宗快马加鞭往绛都赶,结果在路上与一辆满载货物的重车相遇。由于道路狭小,两车互不相让,堵在路上。 伯宗很生气,毕竟自己是晋国大夫,国君有要事召见,一辆普通老百姓的车居然敢不避让? 他怒斥责重车车夫道:“还不让开!?本官有要事!耽误了国君大事,你担待得起吗?” 但没想到,那个车夫却道:“大夫你看,这一路上,您遇到了多少与小人类似的车?很多吧? 这说明什么?说明您不巧遇上了堵车。与其在与人抢道中浪费时间,您不如另寻快道呢。” 伯宗大吃一惊,这车夫讲得有道理啊,自己的传车轻巧,对方的是重车,调头转弯都难。 况且,一个普通老百姓居然能够对着自己这样的高官大夫不卑不亢,还非常理智提醒自己如何才能尽快赶到都城,这是一位高人呐。 于是便礼待车夫,问:“您是哪儿人氏?” 车夫说:“小人就是绛都人。” 伯宗又问:“那现在绛都什么情况啊?” 车夫说:“梁山崩塌,听说国君召贤大夫伯宗回去商议对策。” 伯宗听车夫提到了自己,更来了兴趣。他又问道:“那你认为伯宗大夫应该怎么建议国君呢?” 车夫哈哈一笑道:“山有腐朽,所以崩塌,这是自然现象。伯宗大夫哪需要提出什么好建议啊? 一切都是有法度的,如山崩河竭一旦发生,那国君就得依礼依法离开寝宫,赴太庙祭祀。 此外,国君应节约用度,轻车减从,救济百姓,撤除乐器,取消用兵。 这都是已经既定的,历来都是这样在做的,何必再商议什么对策? 所以就算伯宗再有才德,他回去还能向国君建议什么新鲜的东西呢?” 伯宗无限感慨,他更觉得这个车夫一定是隐居民间的人才,执意要邀请他一同去见国君,有意推荐车夫出仕。 但车夫不同意,他淡淡一笑道:“大夫您看,小人这满满一车货物,我走了谁来管接下来的事?每个人都有他的职责,大夫还是不要勉强了。” 伯宗感慨一阵后,按车夫所言后来另寻捷径到了绛都,将车夫说的这套话统统转述给了晋景公。 晋景公恍然大悟,这不就是遇事别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