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八章 司空之位 孔融之辩 (第1/2页)
汉朝为三公九卿制,西汉时,三公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权重,总揽朝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纠察百官。 至东汉时,丞相改称司徒,其权力被移至尚书台,太尉仍是太尉,其上却多了大将军,而御史大夫改称司空,职权与前时相当。 故此,若论位高,以大将军为最贵,其次为三公,只是,若论及权力,政事之处置权皆在尚书台,三公也好,大将军也罢,若无“录尚书事”之头衔,实则便是只得高位而无实权。 蔡瑜为尚书令,权力已然在握,若是再得司空之位,虽不算如虎添翼,亦算得上锦上添花,朝堂之上,几可一言决之。 刘协身为天子,素有大志,官位、职权之事其自是清楚,本不愿将司空之位再予蔡瑜,今日之事,乃是太尉杨彪劝其所为。 杨彪对刘协言道: “臣居益州数月,明察暗访,见益州之民只知蔡子珪,而不知天子矣。 蔡子珪手握重兵,又得官吏、民众拥戴,陛下居于益州,便如避于其屋檐之下,自当示之恩德,以安其心。 初至益州时,三公皆在,陛下拜蔡子珪为尚书令便是厚赏。如今,张公病逝,司空之位无人,若以旁人任之,万一惹其生怨,大不利。 况且,在益州之内,以蔡子珪之势,得司空之位与否,又有何分别乎?不若拜其为司空,以示陛下对其之信重。 如若蔡子珪当真愿匡扶汉室,有此权位更利于行事,如若其心有妄念,亦能暂且安抚之,再从长计议。” 蔡瑜虽不知其中细处,亦能猜到八九分,其本无位列三公之意,不过,既然刘协敢给,为何不要呢? 要归要,推辞还是要推辞,蔡瑜说道:“陛下厚爱于臣,臣感激涕零,然则,臣年岁尚轻,自知德行不足以服众,岂敢觊觎三公之位?请陛下以社稷为重,另择贤臣,切勿为臣一人而背负不明之名。” 刘协劝道:“古有甘罗十二为相,贤德与否又岂在年高?蔡卿之文韬武略天下谁人不知?谁人不晓?怎会不能服众?蔡卿莫要自谦,切勿再推辞。” “黄门侍郎钟繇系出名门,于陛下东归时立有功劳,臣请陛下拜其为司空。” “蔡瑜为何举荐钟繇?”刘协心中记下此事,又道:“钟繇之功劳怎能与蔡卿相提并论?” “臣恳请陛下收回成命,三公之位臣实不敢当。” 刘协佯怒道:“朕心意已决,断不会改,蔡卿不必多言,奉诏便是。” 蔡瑜“无奈”道:“臣遵陛下之命。” 此话一出,君臣一番做作,终于落下帷幕。 这般惺惺作态,蔡瑜实在心中生厌,无奈三辞三让乃至德古礼,有此一番,便再无人能说蔡瑜仗势威逼天子而得高位,如此作法实是不得已而为之也。 见蔡瑜应下,刘协遂下诏,拜蔡瑜为司空,录尚书事,兼领骠骑将军、益州牧、凉州牧之位。 蔡瑜奉诏,又表奏荀攸为尚书令,刘协自是准奏。 十二月,法正、诸葛琳大婚,其后,蔡瑜将其辟为司空府掾属,参赞军事。 年节将至,顾雍令人送来公文,言道凉、司二州今岁进益极大。 农事上,顾雍效仿益州,多管齐下,又逢旱情稍减、蝗灾势弱,百姓家中已有余粮。 人口上,雒阳四郡、豫州、兖州、冀州、并州百姓得知关中已然安定,为避兵乱,纷纷逃至,足有数万户之多,另有益州迁去近万户,凉、司两州人口如今合计已过百万。 蔡瑜对此甚为欣喜,本应过个好年节,却又被一人搅得极为心烦,乃是少府孔融。 孔融本在青州北海国为国相,后刘备未失徐州时,曾表奏其为青州刺史,孔融自是欣然领之。 孰知其后不久,袁绍亦表奏其子袁谭为青州刺史,更为有趣者,彼时青州已有刺史田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