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一十六章 悄悄地进村 (第3/5页)
学武挥了挥手,示意于德才坐,自己则是靠坐在了椅子上,等着于德才谈话。 于德才则是边在李学武办公桌对面坐下,边解释道:“这不嘛,家里来电话,说老大要考学了,问我工作调这边了,户口是不是跟过来,我爱人想让孩子念京城的学校”。 “安置问题嘛” 李学武拿了桌上的烟给于德才扔了一根,各自点燃了,然后继续说道:“光靠等可等不起,跟徐斯年说吧,紧着调过来,可以先去城里租房子住嘛”。 “我想着也是” 于德才这算是试探出了李学武对他的态度,看来这份工作能干长久了,也是再没有回炼钢厂的可能了。 “我去问项目的情况也是想着如果干部楼先建,那我就租个小的、便宜的对付着,不然一大家子搬过来抛费也是不老少”。 “呵呵,搬家就这样,损失大” 李学武理解地点了点头,随后看着于德才手边的文件问道:“什么事?” “是厂里转过来的函” 于德才将手里的烟卡在了烟灰缸上,将文件打开了,拿起上面的一张纸递给了李学武。 等李学武抽着烟,眯着眼睛看的时候做着解释道:“许是这两处咱们厂在应对地震上面有了成绩,钢铁部下了一个咨函,让咱们厂交上去一份地震应对说明和工作总结,同时还要咱们厂这份应急预桉和应急预桉演练计划”。 看见手里这张纸上言辞平平的文字,李学武眯着的眼睛不由的眨了眨。 见李学武看完了正在审视思考,于德才等了一下,又将一张纸递了过来。 李学武一边接了,一边看了于德才一眼。 这次于德才没有等李学武开始看便做了解释:“这是厂里几位领导的意见,都表达了重视”。 “哼~” 李学武没有别的意思,仅仅是用鼻孔重重地喘了一口气。 随手将领导意见放在了一边,又将那份咨函拿了起来微微皱着眉头看着。 就那么几行字,李学武倒像是看课本一样认真。 于德才也没有打扰,两人就这么互相对坐着抽着烟,直等于德才把手里的烟要抽完了,李学武才开了口。 “这个事情由你牵头” 李学武将咨函放在了领导那张意见书的上面,看着于德才认真地说道:“从涉及到的几个部门里抽调专业人员重新对两份预桉文件审核”。 “再有,把上次地震的总结和这一次的结合,给出专业的说明和总结” 说完这些,李学武用夹着烟头的手点了点于德才,叮嘱道:“记住了,专业性,不要带主观意见和命令性质,突出应急、安全管理、标准化和消防建设,而且!” 李学武把点向于德才的手又落下来点了点那两份摞着的文件,挑着眉毛认真地道:“悄悄地进村,打枪地不要”。 于德才听到最后不由的咧着嘴了然笑了一下。 这不是轻笑,也不是大笑,就是右侧嘴角翘起,眉毛低,眼睛眯,对领导的形容很是明白的意思。 他当然明白领导点的不是上面的咨函,咨函又有什么好提防的。 等在领导独特的纯钢烟灰缸里怼灭了烟头,接了领导递过来的文件,于德才笑着说道:“我想抽调新来的那三个大学生做基础文字工作,您没意见吧?” 李学武挑了挑眉毛,不知道于德才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啥叫有没有意见,这里面涉及到了什么吗? 于德才倒是没叫李学武猜测,而是笑着说道:“小周说了,您讨厌她”。 “呵呵,哈哈哈!” 李学武先是微微瞪眼轻笑了两声,随后便大笑了起来。 于德才也是跟着笑出了声,站起身扬了扬手里的文件便出门去了。 李学武摸了一把鼻翼,无奈地摇了摇头,将手里的烟头按灭在了烟灰缸里。 别说于德才羡慕,李学武也对自己的大烟灰缸十分的满意。 进可以当武器,退可以当烟灰缸,既有威慑力,又兼具实用性,完美。 美好的事情接二连三,添堵的事情得过且过。 李学武等待的好消息由沙器之给带了回来,除了确定了一下序言和销售价格还有销售渠道等问题,出版社那边倒是没有其他问题了。 沙器之带回来的消息是,书籍已经提交上级审核,不出意外的话,应该在四月份面世。 这确实是个好消息,一本书能这么快出版难得的表现出了这个时代审核工作的简单、快捷。 当然了,这也跟李学武这本书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有关。 《犯罪心理学》不包含任何正治因素,不对当前任何方面进行质疑,仅仅是从犯罪分子的审讯和侦缉上做文章,难得的叫出版社挑不出毛病来。 李学武的这本书可不简简单单的是出版社的校对审核,还要请心理学专业和工安专业人员进行了审核。 专家提交的审核意见一致性地认为该书对当前一线工作人员,和审讯研判人员有着指导性的作用。 虽然也有专家提出了这一类书籍的受用局限性,但瑕不掩瑜,这本书填补了当前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学术空白,也给工安等强力部门的工作人员提供了学习方向。 李学武看着手里的审核意见,不由得笑了出来。 今天的喜事儿有点儿多啊,这种意见已经是上上签了。 不枉他和周亚梅来来回回、翻来覆去的修订了这么多遍。 李学武的编撰意见都要给周亚梅弄的魔怔了,这心理学本身就是偏门学科,又是极具主观意见的学科,愣是叫李学武给订了条条框框。 正治因素不能有,历史因素不能有,学术思想不能有,桉例意见不能有…… 李学武也是没办法,要是都有了,这本书就没有了。 “处长” 见着李学武心情好,沙器之笑着说道:“出版社初步制定的精装本销售定价为一块八毛钱”。 “这么贵?” 李学武微微一皱眉,他记得自己买的那本《咧宁论青年》精装本也就一块八毛钱,自己都能跟咧宁相提并论了? “出版社说您这本书初次印刷没那么多,怕受众小,所以这定价就高一些” 沙器之看了看李学武的表情,又继续解释道:“平装本定价三毛二分钱,我问过了,专业性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