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9 老太的不舍 (第2/2页)
”婆婆笑着小孙女。 过了三天,大哥和婷婷就已经踏上昆明的土地了,对于他们的到来,小弟高兴地尽着地主之谊,请他们在馆子里吃饭,不光是小弟请了大哥,还有小弟的连襟和舅子,最后才轮到了二哥的家里,这让大哥有一些洋洋得意了,他看到小弟他们第个人都有一个诺基亚手机,这在一个姚集乡也是少见的,一个手机得三千多块钱了,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大哥的心里活络了起来,三千多块钱呀,这得好几年的收入呀,他们竟然比一个乡长的收入都要高了,姚集乡只有乡长才有这个东西了,看来,守在家里也不是一个事儿了,还是得出门。 “老幺,我也想出门了,这守着家里的几亩田,也是不得行了。”大哥跟小弟说道。 “想出来呀,好呀!”小弟说道“反正我们几兄弟在一起了,你要是来了的话,大家也有一个照应。” “在屋里没有搞呀,”大哥又说“我还搞了一个电工的,这几年了,把盖房子的帐都没有还清了。” “那个还有什么犹豫的,要来就来,再怎么说,比在屋里种田还是要强一些了。”弟媳小林说道。 “我还要是来了,只不过,来了又要找你们的麻烦了。”大哥不由地说道。 “大家亲兄弟的,说这话做什么!”小林说道“你要是决定来了,我们就跟你注意一下,看弄一个摊位还是什么的,保证比你在家里种田强。” “我的要求也不高了,只要比屋里种田强一点就行了,这看着看着孩子们大人,要用钱,不想一点办法了,也不是不行啰。”大哥感激地说道。“我看到你们搞得这么好,怎么会不想出来了。” “你回去跟大嫂商量一下了,毕竟是大事了。”小林说道。 “你大嫂的脾气你们还不晓得呀,上回幸亏你们寄回去的三千块钱才救了我的命了,你大嫂不晓得多感激你们了,有你们帮忙,她肯定是巴不得出门了。”大哥笑了。 “多大个事了,只要你们商量好了,就看你们什么时候来都行。”小弟也说。 “那好吧,我把收割搞上坡了就来了,手里多少还是要一点钱的不是,收了黄豆了,我就来了。”大哥点了点头。 大哥从汉口回来的时候,专门来了黄冈一趟,他的意思是先把珊珊送上昆明,然后回去做一下准备工作,就要上昆明了,大哥对我们目前的生意,也是直摇头,还是认为小弟和二哥在昆明的生意要好做一些。 老太一听说大哥哥要去昆明的消息,一下子就急了,真的到了这一天,她拉着大哥的手不松开,眼里满是泪水,她边抹着眼泪,边说“你要去多长的时间了?你们都不在屋里了,我怎么办了。” “婆婆,你要把胖梗子草抓牢一点哟。”大哥也是不舍,他叮嘱着婆婆“你一定要等我回来才能闭上眼睛的哟。” “你一定要回来送我的哟。”老太边点头边说。 “你一定要等我哟,我一定会回来的。”大哥凑在老太的耳边说道。 “好,好。”老太嘴里答应着,却并不肯松手,在她的心里,大孙子是她的依靠,也是她的骄傲。 “他们出去挣钱去的了,您把他的手抓着做什么!等一下不要误了火车了。”父亲在一边说道。 “就是了,他们还会回来看您的了,你担心什么了。”母亲也笑着对老太说道。 “还要回来的呀。”老太这才放了手,又抹了一下眼泪,才说“好,好,你们慢点了,我是舍不得你们了。” “婆婆,我们赚了钱,就回来接你到昆明玩去了。”大嫂凑在老太的耳边说道。 “还接我到昆明玩了,好,好,我不留你们了,多赚点钱回来吧。”老太这才破涕而笑。 其实,我们几兄妹出门,好像在老太的心里的反应并不大,没有想到大哥出门了,老太的反应这么强烈,大家的心里也清楚,老太的的确是喜欢大哥一些,而且,大哥和大嫂,平时对老太也是要照顾多了。 大哥也出门了,他才盖的新房子自然就成了父母亲的新家了,这是大嫂的要求,她说哪里有放着新房子不住,住着老房子的道理了,这样,父母只好又一次高兴的搬家了。 其实说搬家,只是搬了一些小弟媳的一些嫁妆家具,还有一些家里用的东西,大哥的家里都是现成的,看到儿媳妇这么通情达理,两个老人自然是高兴了,这样,老老少少的,一大家子人,又重新在大哥的新楼里安了家,大哥的儿子诚诚还在读初中,也是跟着爹爹婆婆在一起过着。 看到大哥一家又出去了,三哥三嫂还是有一点落差的,这家里的六兄妹,一下子就走了五个,家里的老老少少的,真的有了什么事,还不是得赖在了他们的头上呀。 第二年开春,三嫂决定把责任田里全部种棉花,她在心里赌着气了,他们都出去了,却没有一个人支持他他们也出去,这究竟是个什么事嘛,哪个不情愿在外面过日子嘛,成天地守着这几亩两田,要死不得死了,要活不得活了,有个什么意思嘛。 她这一种棉花,两个老人的事就来了,三哥要上班,只有三嫂一个人在田里做活,你不帮忙的话,她怎么做得完了。两个老人这么想着,也不说什么,到了要做农活的时候,就来到了三哥的田里,这几天,要抢着栽营养钵了,为什么要说抢了,因为这个时候是个连阴天,只有天气好的时候才能下田做活,要是一下雨的话,一连好多的天都下不成田了,农作物错过了季节,收成就会有好大的区别的。 其实,母亲好多年没有栽过营养钵了,自从开始带孙子了,她就一直在家里做着家务事,带一带孙子们,就是种着河滩上的几亩田,也只是种着黄豆小麦两季,这年把又都是出钱请的收割机,不用栽营养钵这么辛苦的。 父母亲已经连继地干了一个星期了,白天在田里还像是个人在晃着,一到了晚上,躺在床上了就不想动了,浑身的骨头都像是散了架一样难受,好像还没有怎么睡了,天就亮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早上起来的时候,天就阴着,这样子好像是要变天了,他们匆匆地吃了早饭,就来到了田里,天上的云黑压压的,闷得让人喘不过气来,这阵式,是有雨要下了,父母赶紧地做着手里的活儿,父亲负责把营养钵苗子发在整好的田里,这发营养钵的时候,得把一大篮子的营养体拎在膀子上,然后隔个两尺远的距离发一个营养钵,这土坷垃不晓得一篮子有多重了,你得不停地搬来一大篮子发完,然后又拎来一篮子,不断地重复这个事情。 母亲的工作也不轻松,她得把田里的一个个营养钵都要栽在田里,她右手拿着一个小铁铲,先在田里挖一个小沆,然后把营养钵栽在这个小沆里,刚开始的时候,她还能弓腰做这些事,时间一长,她的腰好像要断了,双腿好像是灌了铅一样,要上前一步都是那么地难,而且,田里的行子又是那么地窄,要缩在小麦田里栽棉花真的是受罪呀,小麦锋利的叶子碰到哪里,哪里都是一块血印子,露在外面的皮肤,像脖子呀,手腕呀,都是辣糊糊的感觉了,横七竖八的都是一些血印子,汗一流下来,更加的疼,而且,这种疼,好像是一种常态了,你根本上就没有时间理会这些。 最后的这一天,母亲只能跪着栽营养钵了,不栽不行呀,要是变了天,几天下不成田,营养钵在苗床上就会长疯的,而且,在雨水前把营养钵栽完,趁着雨水,这作物就能成活了,天一晴,给它们薅一下草,棉花苗子是看着在长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