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把三文鱼吃绝种(求订阅!) (第2/2页)
因为极端天气遇到缺乏食物的时候,美味的金山河三文鱼就成为了大明移民的主食。 可惜,现在大明还没有冷链运输的技术,远在华夏的朱克臧没法享受到美味的三文鱼刺身。 大明人一向是感恩的,因此,此时在金山河口附近的广场,大明移民建立了一个娃鱼凋像,同时还把这个村子命名为娃鱼村。 同时,每年的十月初,还是新大陆大明人的特别节日,名字很好记:就叫做感恩节。 和白人的感恩节差不多是一回事。 1620年,有100多名穷苦的英格兰移民为谋求生路,乘“五月花”号船到北美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登岸。 时近严冬,缺乏食物的这些人饥寒交迫。 这片土地的主人--印第安人送来了火鸡、鸭子、鹿rou、小麦、南瓜、玉米、水果、海鲜等食物,帮助这100多人活了下来,据米利坚国历史记载,第二年11月,双方举办了第一次感恩宴会。 后来英国人在一名叫斯科恩图的印第安人指导下,他们种下的玉米等农作物获得丰收,使他们绝境逢生。 1623年白人移民又庆祝了“感恩节”。 但1621年盛宴仍是主要事件,因而每年择日庆祝,普利茅斯也成为了感恩节发源地,林肯将它定为了法定节日。
不过后来这些白人并且差点把印第安人杀绝种。 大明人感恩娃鱼也是一个道理,因为后来金山河和北部的金沙河的洄游娃鱼差点被大明吃绝种了! 现在的大明的殷洲殖民地还没拓展到温哥华,温哥华的母亲河就是菲莎河,那是全世界洄游娃鱼最多的地方,还没被大明移民“祸害”。 回到金山城,现在它的城建是有模有样了,已经初步建立起一座稳固的棱堡。 现在的金山城就是在这四个呈现正方形分布的四个大村寨为基准,外围的城墙把村寨们包了起来、 这些寨子基本就是金山城的内城。 为了减轻运输压力,一些土建材料,本土没有往殷洲运输,所以只能就地取材。 这边城墙使用的建筑材料也很原始:就是用周围森林之中最常见的圆木,上千根圆木用铁丝捆扎在一起,小半截埋在土上,大半截埋在地面上,两排圆木之间填充夯土,上面再建起平台公事,外墙之间粉刷上用贝壳粉、黄泥混合的涂料用来防火。 非常的坚固,丝毫不比砖包土的城墙防御力度小,就是逊色大明主流的竹筋混凝土建筑。 在城墙在外围,大明移民还开挖了宽两丈,深一丈的壕沟,在城墙上安装了炮台,同时还有几个热气球腾空而起,时刻注视着周边的动静,金山城目前固若金汤。 大明日月旗在城墙楼上高高飘扬,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城楼上还挂着红灯笼,因为1692年的新年马上要到了! 城内有八千名壮丁,妇女只有五百个,男女比例严重失调! 以至于这边的壮丁们到了生育年龄,不得不娶当地黄种人长相的印第安人。 不对,大明管他们叫殷地安人。 “听总督说,殷人部落要组织和我们大明人一起在娃鱼广场开篝火大会庆祝大明新年,去吗?” “不去,我娃鱼吃腻了!” “有殷人妹子。” “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