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十六霸主(二) (第1/2页)
第十二位,南齐萧道成。 南齐(479年~502年),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二个朝代,由萧道成建立,定都建康。 开国皇帝—萧道成,曾在宋明帝在位期间,担任右军将军。 宋明帝去世后,他与尚书令—袁粲共同掌管朝政。 元徽二年(474年),萧道成平定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的反叛,进爵为公,迁中领军将军,掌握了禁卫军,督五州军事。 此时,南朝宋内斗激烈,萧道成逐渐掌握大权。 元徽五年(477年),萧道成杀后废帝刘昱,拥立他的弟弟刘准继位,萧道成被封为齐王。 在此之后,萧道成铲除了忠于宋的袁粲、沈攸之等人。 479年,萧道成迫使宋顺帝刘准禅位,自立为帝,建立南齐。 该国号源于谶纬之说,民间有谶歌云:“金刀利刃齐刈之”,意为“齐”将取代“刘宋”。 502年,齐和帝被迫禅位于起兵夺位的将领萧衍,随即南齐覆灭。 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中最为短命的,仅享国二十四年,故排在十二。 ……… 第十一位,蜀汉刘备。 蜀汉(221年-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季汉”、“蜀汉”,或“蜀”、“刘蜀”等。 263年,为曹魏所灭,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 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 之后,黄巾之乱爆发,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 但不久后,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为诸侯混战。 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 此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 蜀汉在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 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 在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灭。 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 虽然蜀汉偏安一隅,但刘备、诸葛亮等人积极进取,故排在十一。 ……… 第十位,孙吴孙权。 吴国(229年-280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一般被称为孙吴。 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在三国东部,故也被称为东吴。 魏黄初二年(221年)八月,孙权名义上依附曹魏,被册封为吴王。 黄初三年(222年)十月,临江拒守,宣布独立,改年号为黄武。 此后,成为独立的吴王国,和曹魏、蜀汉三足鼎立。 黄武八年(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孙吴正式建国,改年号为黄龙。 九月,迁都建业。 黄龙二年(230年),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航海到夷。 在孙吴全盛时期,疆域包括扬州与荆州的大部地区及交州全境,后又分交州东北部为广州。 孙吴大力发展经济,对江南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 天纪四年(280年),孙吴被西晋灭亡,标志着汉末三国以来割据局面的彻底结束。 孙吴是三国里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历四帝,共历经52年(如果自公元222年成为吴王算起是59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