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082 :发人深省 (第2/3页)
续骑了几个时辰的马狂奔,有的人的大腿内侧已经磨破了皮,有的虽然没有破,却也被磨的生疼。 看到吴襄、吴三桂被装在囚车内押了进来,所有的人都震惊了,一个个都楞在原地,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儿。 朱斌从值班室跑出来,看到囚车里的吴襄和吴三桂也楞了,吴总兵不是回家了吗?怎么被抓了起来,他看清楚了,吴三桂的两条腿都被打断了。 跟在朱斌身后出来的王国兴猜到了朱斌为什么发愣,一捅朱斌,“愣着干什么?还不去见过王爷和首辅大人?” 朱斌傻蒙蒙的上前行礼,“山海关游击将军,值日官朱斌见过王爷、首辅大人。” 雷鸣下马,问道:“今天你值班?” 朱斌答道:“是!” “吹号集合!” 集合?干嘛?肯定有大事。 少几,“呜!呜!呜!”,急促的牛角号声响彻右军营。 有军官叫喊:集合,集合,所有的人,立刻到cao场集合! 士兵们听到号角,立刻向cao场集结。 参将胡守亮、方献廷听到紧急集合的号角从军官宿舍跑了出来,当看到押在囚车中的吴襄、吴三桂时也楞了,但就是稍微的一愣,立刻意识到了不好,齐齐的抽出腰刀冲向雷鸣和李邦华。 发现两个人提着腰刀冲过来,周刚、李钰、张兴、张旺几乎同时拉动枪机子弹上膛。 雷鸣大喝一声:“你们俩想干什么?报上名来!” 李邦华也大喝:“大胆!汝等何人?见了王爷和本首辅为何不跪?收起你们的刀!” 胡守亮和方献廷被雷鸣和李邦华的气势吓住了,稍一犹豫,两个人只是单腿跪地行了军礼,“末将山海关参将胡守亮、方献廷见过王爷!见过首辅!” 这很不符合规矩,他们两个也没有穿铠甲。 不待雷鸣发话,两个人便站了起来,“敢问王爷、首辅,平西伯犯了何罪?被无端的押进囚车。” 雷鸣瞪着两个人,“呵呵!无端被押进囚车?你们可以去问问吴襄、吴三桂!” 胡守亮、方献廷听雷鸣这样说便犹豫了,这父子俩只是坐在囚车中一言不发,显然认可有罪。 “既然你们俩是山海关的军官,立刻去集合站队,难道军队的规矩都不懂了吗?” 被雷鸣呵斥,胡守亮、方献廷彼此互相对看了一眼,最后还是乖乖的去了cao场。 两辆囚车被推到cao场中央。 三万人齐刷刷的站在cao场上鸦雀无声,每个人的脸上都特别的严肃,有的人因为紧张脸都变形了,大家都齐刷刷的看着装在囚车的吴三桂。 大家很难理解看到的事情,前十多天吴三桂才封了伯爵,怎么转眼就成了阶下囚? “敢问王爷,平西伯到底犯了何罪?”,胡守亮站了出来。 雷鸣知道这个胡守亮一定是吴三桂的死党。 “犯了何罪?不是告诉你问问吴襄、吴三桂吗?本王先问你一个问题。” 胡守亮不知道雷鸣要问他什么,便看着雷鸣。 “本王问你,你们何时从宁远撤回关内的?” “三月十五。”,胡守亮答道。 “何日进京勤王的?” “三月十六?” “何时又接到皇上的诏令?” “昨天中午?” “在何处接到的?” “玉田。” “呵呵!也就是说你们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十来个时辰便走了三百多里,那么本王问你,为何前四天仅仅走了二百二十里?” “这个?”,胡守亮好像一下子被点了死xue。 “什么这个那个?回答本王的问题!” 胡守亮终于知道雷鸣为什么要问他这些问题了,无言以对。 方献廷觉得这个问题必须回答,否则,他们的罪就坐实了,显然因为他们的迟缓,崇祯皇帝才走了绝路,但那是被流寇逼的,和他们没有直接关系,“王爷,你也知道,边关已经欠饷四个月了,士兵都有情绪,不听指挥呀!” 雷鸣看着方献廷,“呵呵!哪他们为什么又这么快的来了?你骗鬼呀?士兵都是好士兵,绝对不会因为欠饷的事儿就拒绝勤王,这话是吴襄写信交代你们这样说的吧?你们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你以为本王不知道你们是什么东西吗?有了战功便想法捞到自己的手里,出了差错便往士兵身上推,这是你们一贯的伎俩,你以为本王不知道吗?” 听到雷鸣提到吴襄写信的,方献廷明白了,吴襄恐怕什么都说了。 李邦华看到山海关的将领很不服气,马上就要撕破脸形成对立了,十分担心事情闹大不可控制,可一听雷鸣说的话,立刻就感到太高妙了,这几句话明显的将士兵和这些将领拉到了对立面,即使吴三桂的心腹想闹起来,没有士兵的响应,也是百搭。 “说吧,告诉本王,你们当初是怎么商量的?”,雷鸣逼问道。 很久,没有人回答雷鸣的问话。 “怎么都不说话?” 雷鸣向前走了一步站在点将台的边缘,“士兵弟兄们,本王感谢你们来勤王,本王知道你们是忠于国家一心来勤王的,你们之所以来晚了,是有人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不想来救皇上,你们可知道就是因为你们迟迟不到,京城才被流寇攻破的,皇上为了国家的脸面不受羞辱,不得已才选择自杀殉国的,就是这些忘恩负义的东西害死了皇上,你们说他们该当何罪?” 没有人敢站出来回答,毕竟情势不明,但吴三桂为什么被抓起来,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了。 还有吴襄、吴三桂父子一声不吭,也说明了问题,显然他们已经认罪。 “胡说!没凭没据的,就敢给平西伯定罪?这是逼着人反了呀!弟兄们,朝廷出了jianian臣,我们不得不反了,救平西伯!”,“沧浪”,胡守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