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章 时代的碰撞  (第1/2页)
    谈钱好啊。    多少人为了办事,想送礼还送不出去呢。    朱棣是谁?    北平府最有权势的人。    朱高炽醒悟到朱棣缺钱了,打上了自己的主意,不但没有因此气愤,反而开心了起来。    底气足了,腰杆直了。    拿自己钱可以,但是不能只母亲出面,三两言语把自己打发掉。    就跟送礼一样。    至少把礼送出来去的时候,要送的明明白白,让别人清楚自己的诉求。    朱高炽有诉求。    他的诉求就是朱棣支持自己。    朱棣皱起了眉头。    长子的眼光令他很不愉快。    “老大。”徐氏轻轻的喊了一声。    朱高炽没有回头,仍然固执的看着朱棣。    “父王,儿子想跟父王谈一谈。”    “谈什么。”    朱棣脸色逐渐冷淡。    父亲不高兴了,在坐的子女们都感受到,哪怕是朱高煦都露出担忧的目光。    大哥胆子何时变得这么大了?    长女朱玉英一脸的犹豫,要不要拦住二弟,可她又不敢乱动。    “关于北平的工业发展,儿子思考了许久,有很多的想法。”    “在父亲北伐的时候,儿子向娘商议过,娘虽然同意,但是还未经过父亲的同意。”    古代的教育理念,讲究不打不成器。    不是指对儿子随意打骂。    而是指儿子犯了错,应该受到严厉的教训。    让他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称作经一蹶者长一智,今日之失,未必不为后日之得。    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    所以当父亲的,要在儿子面前保持威仪。    否则就是不成体统。    子不教父子过。    当父亲的无法以身作则,教导不好儿子,儿子在外面犯了错,那不是儿子的责任,是父亲没有教好儿子。    和后世现代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    孩子的成长需要靠环境。    总之。    朱棣虽然爱家人,但是当他严肃起来的时候,无论子女都感到畏惧,不敢轻动。    一旁从小调皮的朱高煦也坐得端端正正,一动不敢动。    如果是以前的朱高炽,早已吓得话也说不出来。    但现在的朱高炽已经不是原来的朱高炽。    朱高炽很明白朱棣现在摆出来的威严,目的不是为了让子女怕自己,而是为了一种教育子女的手段。    而朱高炽要做的,就是让朱棣看到,长子是在认真做事,不是瞎胡闹。    当父亲认定了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开始努力做事的时候,哪怕他心里有些不认可,也会感到欣慰。    朱高炽要让朱棣明白。    十四岁的长子,正在成才的路上,需要父亲的支持。    想要在大明发展工业革命。    离不开燕王。    正如英国的工业革命成功,是离不开贵族加入的。    把工业革命的成功,全部安在科学家身上,甚至认为只有西方思想才能诞生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胜利,是西方思想的胜利。    这种认知是没有详细了解过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只建立在后世西方强大的结果上,不探究过程的本质。    没有了解过十八九世纪的社会行为规律。    社会运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