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创造市场  (第2/2页)
指了指矿工们。    大公子主动关心民事,身后的葛诚乐意至极,于是一言不发观察大公子的行为。    有矿工主动开口。    “咱们下矿,做熟了的人,最高的时候,一天可以拿到五分,一个月能挣一二两银子呢。”    年收入二十两上下,这才符合朱高炽的认知。    一名矿工每个月能挣一两银子,才可以养活家人,还有油盐酱醋针线等生活品必不可少。    经济发展违背不了市场。    能培育出优质商品的大明朝,可以做到畅销全世界,必然有优越的市场。    在西方大航海贸易未兴起,而传统中间商阿拉伯受战争影响贸易中断,世界贸易终止的明中前期。    明朝是靠着本土的市场,才发展出含量高的商品,高价的丝绸锦缎,廉价而又大量的棉布麻布等。    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    他本土自身的市场,是满足不了工业革命的产能的,也竞争不过大明的纺织业。    而正是因为明清交替,导致中国纺织业的中断,全球市场出现了巨大的缺口。
    才有了英国在印度种植棉花,用棉布取代了中国的布匹,掌握了全球的市场。    通过市场的需求,时代的发展有了先进的技术,才为工业革命创造了基本条件。    大明是有市场需求的。    第一条已经满足。    唯独技术的发展,需要朱高炽提前几百年,加速技术的积累。    当满足了第二条,工业革命则应运而生。    而且市场也是可以创造的。    朱高炽看了看矿井。    地下水已经解决,而采矿量还需要提高。    英国工业革命后,矿工的收入大幅上升,因为一个矿工的产量,比传统的手段,提高十倍不止。    “等你们东家回来,让他去燕王府,咱和他有事协商。”    “诚叔,咱们走吧。”    离开了矿场。    “你找那商人有什么事?方便告诉我吗。”    葛诚语气和善的说道。    治理天下比打天下要难。    大明国力蒸蒸日上,才能令百姓们安稳,人心归服。    朱高炽虽然军事不如朱高煦,但是葛诚更看重大公子内政的能力。    不过大公子的手段,有些超乎寻常,让人看不懂。    到底结果如何,葛诚无法断定。    “采矿的手段太古老,咱有个法子,可以提高矿工们采矿的速度,还能为矿工们创造更好的工作环境。”    朱高炽脱口而出。    经历几件事,葛诚已不再疑虑大公子。    只是作为燕王府长史,葛诚的眼光看的很远,提出了他的忧虑。    “一台蒸汽机三百两银子,十台就是三千两银子,大公子所谓的新法子,方便是方便,却提高了成本。”    葛诚慢悠悠的语气,尽量放缓姿态,免得大公子误会自己在质问他。    “按照大公子所言,多出十倍的产量,这许多的煤,商人能卖去哪里呢,岂不是堆放在空地上浪费。”    冶铁所用的木炭,百姓烧火用的木柴。    用煤炭的是少数。    煤炭价格也不便宜。    “那就让冶铁所烧煤炼铁,百姓们烧火也用煤。”    朱高炽自信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