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_第394章战争与粮食贸易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94章战争与粮食贸易 (第3/3页)

边就难了。

    魏国乃是从北方兖州而来,国中核心之地处在兖州,距离前线足有数千里之遥。

    想从这么遥远的后方,转运粮草军资到前线,其中的难度和损耗之大,可想而知。

    而如果不从后方转运,刚刚占领的周国之地,也无法维持前线大军的消耗。

    因为之前长达十年的战争,早就将整个周国腹心各郡给打烂了。

    朔方、关内、河南、南阳等郡,别说为魏国前线的大军提供粮草了,四地嗷嗷待哺的数百万灾民,反倒还要魏国提供救济。

    在整个周国旧地,算上前线兵马,足足有七八百万人要吃魏国的。

    这还不是全部。

    近些年来,北方的寒潮影响越来越大。

    原本一直指在草原中流传的大毛天,这两年来,竟然已经逼近到了兖州北境和草原交界的边疆。

    照这趋势看,可能再过个三五年,那传说吞噬一切生命的大毛天,就要降临到兖州的土地上了。

    虽然魏国的疆域并没有触及兖州北部,那些北部诸郡,此时也早已被草原迁来的蛮人占据。

    可大毛天逼近兖州,依旧是一个极其可怕的信号。

    因为这意味着,距离寒潮彻底将兖州淹没,可能没有多少时间了。

    或许再过个二三十年,兖州就要步上草原后尘,彻底沦为一片冰天雪国。

    这可怕灾难逼近,叫魏国上下怎么能够安心?

    就连那些南迁的蛮人,也在大毛天的威胁下,开始了疯狂的冲击魏国北境边疆。

    那几乎是不惜人命代价,要打破北方封锁,向南迁移的决心。

    魏国或许要等二三十年,才会被大毛天给吞噬。

    他们处在草原南部边界和兖州北部的蛮人,那可是已经被大毛天在吞噬了啊!

    留在北边是死,向南突破,则还有一线生机。

    这该怎么选,已经不用多想了。

    于是被浓重危机笼罩,哪怕魏国上下也知道,如今不是时候,国力也很难撑得住,却依旧不得不推动移民南下的工程。

    如今每年都有上百万魏国北境的百姓,从兖州之地向南迁徙,进入到魏国占领的河南南阳二郡,在那里重新扎根发芽,建设生产。

    而这,又是一项巨大的钱粮开支。

    并且这项开支,还在以每月的时间推移,迅速的扩张增大着。

    因为魏国每年向南迁移的人口,也在迅速增加。

    魏国的兖州本土,有三千余万人。

    以上这些人,想要在二三十年内,全都迁移到雍州、中州之地,这可是个规模浩大,工期也极为紧凑的工程。

    想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赶在寒潮降临前撤走,可不是那么容易的。

    更艰难的是,以魏国五千万人口的国力,根本就支撑不起,如今千万人级别的粮食消耗。

    这代表着魏国要以四千万人,去养活一千万不事生产的人口单位,这是何等绝望的数字。

    仅靠魏国,是根本支撑不下去,战争和移民两项庞大消耗的。

    对方若是不想饿死自己的军队和百姓,就只能向外寻求帮助。

    所以基于这个需求,楚国那每年多出来的,吃不完的粮食,便有了极好的去处。

    甚至就连梁国那边,近两年也开始从楚国进口粮食,并且进口的规模,正逐年迅速扩大着。

    原因也很简单。

    魏国感受到了大毛天的威胁,在这个天灾的逼迫下,拼命向南迁移。

    而赵国所在的冀州,徐国所在的徐州,那可是同魏国处在相同的纬度,同时两国的北方,也同样有北域草原以及玄域雪林的蛮人存在的。

    受寒灾影响,这两域的蛮人也开始大规模迁徙,南下的人口以千万计。

    这庞大压力,自然也促使赵国和徐国不得不考虑,向南突破,夺取中州用以落脚的打算了。

    故而这两年来,赵徐二国和梁国的边境,也开始爆发中小规模的冲突。

    三国在大河边界上,囤积的兵马越来越多,随时都有擦枪走火,再次引爆两场规模不下于魏梁河南、南阳战事的征兆。

    这种情况下,梁国自然压力极大。

    为了国中安全,不得不加强北境的防务,向大河前线输送粮草物资。

    同时又下令,在国内再次选征百万新军,在后方大营进行cao练整训,作为三处前线的后备兵员。

    一下要在三处战场开战,而且每一处战场,还都是百万兵马规模,后方需要动员的民夫苦役,同样要数百万人。

    如此大的消耗,自然影响到了梁国后方的生产。

    所以为了减轻自己粮草压力,同样也是为了囤积更多的物资。

    梁国也同魏国一样,选择了从楚国这个局外人手中,购买粮草以及各种物资,以供应自身战争消耗。

    于是楚国每年多出来的,多达两千多万人的口粮,瞬间就有了去处。

    国中产量过剩的危机,在梁魏两国的大力需求下,迅速被化解。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