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识时务者为俊杰 (第2/3页)
说道。 “原来如此,受教了。” 李林甫微微点头,有点明白这个玩法是怎么回事了。 和籴之法,以前在大唐实际上是有两种玩法。 第一种,便是原来河西沙州那边最先开始实行的办法,据传是牛仙客所创。 地方官府把长安送来河西的绢帛,借贷给本地大商人,然后大商人转手借贷给本地农户,官府不负责具体执行。 第二年的时候,农户交粮食给大商人,后者再将粮食还给地方官府销掉借条。 简单说就是官府现货绢帛换明年期货粮食,由大商人承担风险。河西那边的丘八习惯用刀说话,大商人欠官府钱不还,有什么后果不必多说。 这么玩的好处,是第二年收到的粮食数量有保证,不会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能筹集到的粮食是足数的。坏处当然也有,那便是官府需要垫付“和籴款”,增加了财政压力。 第二种,便是和籴法在关中落地后因地制宜的改良版:即地方官府直接拿绢帛,强制性的从本地农民手中换粮食,不通过大商人转手。 简单说就是拿着绢帛从百姓手里买粮食,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这么玩的好处是官府不需要垫付“和籴款”,拿到的都是“现货”。 当然坏处也不少,最大的一条便是和籴的粮价受到市场行情的影响。若是丰年倒也不怕,就怕出现关中大旱这样的情况,官府拿着绢帛,也在本地换不到粮食! 现在,方重勇提出了第三种“和籴”的办法,说白了就是“以信用货币对期货”,从原来的以物易物,到现在的以虚对虚! 交子发行多少,朝廷有很大的控制权,不存在“垫资”的情况。简单说就是融资成本很低。 而次年换取粮食,也保证了朝廷征收的粮食不会受到市场价的影响,也跳过了大商人过手的损耗,同时还保留了河西那边和籴法的优点:给自耕农的生产多加了一道保险。 李林甫是聪明人,稍稍思考,就明白这么做的妙处在哪里了。 类似政策,等于是把增加的税收,通过多发交子的办法,均摊到了所有人身上!不管你是不是有钱,都要接受官府发行交子所导致的物价上涨。 在不改变土地政策的情况下,类似玩法已经是改善国家财政的极致了! 大唐开国所采用的均田制,那可不是均世家豪强们的田啊! 这些伴随太宗皇帝打天下,作为大唐“基石”的功臣们,他们原本有多少田,现在手里依旧是只多不少。 大唐给普通百姓均的田,都是所谓的“无主之地”。 开国时就改变不了的“祖宗之法”,现在就更别指望了。别说是李林甫,就是基哥也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土地改革的结果就是立刻亡国,天下大乱,形同自杀。 李林甫想改土地政策,基哥就会杀李林甫。 基哥想改土地政策,权贵们就会联合起来杀基哥。 这一点完全无解。 “回圣人,微臣以为此法可行,只是细节还要推敲一番。” 李林甫微微点头说道,算是定下了基本态度。 果不其然,听到这话,基哥松了口气,面露笑容说道: “哥奴啊,看现在官员们拿到的俸禄。光说粮秣,其中有些是米,有些干脆就是谷子。有些是麦粒,有些又是面粉。 没个准信。 有时候是让百官们从公廨田里面收割谷子,有时候却又是发的布匹,有时候发的铜钱,有时候发的金银器皿。 还有的时候,是官府发徭役,招呼几个奴仆到某个官员家里干几天活。 这些俸禄又杂又乱,不仅使用起来很不方便,而且其中颇有些猫腻,那些贪官污吏们借此上下其手。 将来等官府发行交子了,别的不说,俸禄则一律以发交子为主,百官们爱买什么买什么,朕不管那些。 户部的官吏可以轻松发俸禄,拿到交子的官员们也方便使用,这样岂不两全其美?” 基哥面带笑容,显然是对交子所带来的便利感觉很满意。 在李林甫没来之前的这一个多时辰里,方重勇已经把发行交子的策略与交子的大致影响,跟基哥介绍得差不多了。 换言之,基哥叫李林甫过来,并不是在征求这位大唐右相同意发行交子的。他仅仅只是礼貌性的通知一声,并让李林甫过来商讨发行交子的细则。 当然了,如果李林甫乖巧懂事固然是好,如果对方反对发行交子,那么嗜钱如命的基哥,也不介意换个右相。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