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名副其实 (第3/4页)
。 杰克·伦敦说:“美国科学促进会对影响因子的事十分重视。” 他直接把话给挑明了。 洛克耶轻笑, “我们也非常重视。” 陆时头大。 两者都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 很难回答到底谁更权威。 当然,因为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心仍在欧洲,《自然》必定占据几个身位的优势, 但从发展的角度看,《科学》会蹿升得很快。 陆时想了想, 没别的招,还是先画饼吧~ 他说:“影响因子只是暂时的构想,到底要何时搞、怎么搞,还是要经过深刻而广泛的讨论的。两位,办期刊就像搞学术,急不得。” 这话说了等于没说。 洛克耶心里明镜似的,知道陆时不会明确表态,便决定旁敲侧击, 他问道:“陆爵士毕竟提出了《全球高校排名》,对学术肯定是有见解的。你认为,期刊该如何树立在学术界的权威地位?” 陆时沉吟, 从现代回看,《自然》和《科学》确实是有区别的, 它们代表的是大科学,而非分支科学,并包含科技伦理、政策偏向等等领域。 但前者有个特点—— 可读性。 而后者则更专注于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 这本就是两个办刊思路。 陆时回答道:“我曾读过《自然》,但没读过《科学》。” 洛克耶嘴角勾起,甚至得意地看了眼旁边的杰克·伦敦, 随后,他说:“陆爵士是认为《自然》的可读性和跨学科性更强吧?毕竟……恕我直言,你是文科学者。” 陆时对此并不否认, “没错。但是,《自然》和《科学》的共性大于不同。” 杰克·伦敦说道:“那就先聊聊共性?” 陆时回答:“首先一点,两者创立之初,供稿者都是有一定学术地位的科学家,这让它们的起点很高。” 学术期刊永远如此, 创刊人是谁? 头几期发表的文章都来源于谁? 这两个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期刊未来的走向。 陆时继续说道:“第二,两者都很严谨,甚至严谨得让人头疼。我听说,一篇文章改个十几稿都是常有的事吧?” 杰克·伦敦摊手, 他其实算是一个传话的中间人, 对期刊,他懂得不多。 洛克耶却很激动, “陆爵士,你果然是真的懂!难怪你能提出影响因子的概念。” 能听得出来,他的话并非恭维,而是发自真心。 陆时说:“第三点,两者都有些传奇色彩。” 洛克耶愣了愣,随即大笑, “是这样。毕竟,现在的学术圈规模还很小,虽然不好以此推断现在刊出的都是精华,但至少可以预言,一些文章将引领时代,即所谓的‘传奇色彩’。” 陆时也附和, “小小的附加值而已。” 杰克·伦敦说:“那关于可读性的问题……” 陆时回答:“我没记错的话,《自然》会刊登一些访谈,甚至教授们的往来信件吧?对了,偶尔还有书目推荐、毕业生求职,其趣味性和准确性能扩大读者群。”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文科院系会订《自然》,
《科学》则稍逊一筹。 两人陷入沉思。 过了好一阵,杰克·伦敦说:“我想我明白了。” 洛克耶看他一眼, “怎么?准备效仿《自然》?” 杰克·伦敦自信地摇摇头,回答:“那不是美国人的行事风格。我们的手段,会更加狂野、更加出乎意料。” 洛克耶皱眉, “你什么意思?” 杰克·伦敦轻笑道:“我不是《科学》的负责人,所以没法断言。但我有种预感……哼哼……” 他反过来问对方:“爵士,你听说过《泰晤士报》的副刊吗?” 洛克耶皱眉, “《每日时报》不是已经被《镜报》整死了吗?” 陆时尴尬, “还没死呢~据说每天卖个几百份。” 杰克·伦敦摊手, “有些东西,不一定非得都登在一本期刊上嘛~就比如,《科学》只强调科学价值,再弄一个副刊,具备‘学术社区小报’的服务特性,不是很好吗?” 陆时看着这个美国人,不由得想到了百年后。 中国摸着鹰酱过河,无法点亮某些被封锁的科技树,便想办法弯道超车。 这和20世纪初的灯塔十分相似, 摸着英酱过河, 既然《科学》在正面暂时不是《自然》的对手,那就整点儿“歪门邪道”,创办副刊,弄个小报出来。 上升期的国家是有相同点的。 洛克耶看着杰克·伦敦, 忽然,他笑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