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走!去见海贼王!(5k求月票!)  (第2/3页)
说,这就是当年李二所做的那一套,逼宫。”    “只不过这个流程,是得到了天子的提前批准。”    “期望一个昏主回归清明,概率太低。”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季伯鹰将这帮天子的眼中神色,尽数收入眼底,储君也是一个个脸色凝重。    毕竟…    在这个家天下的时代,大唐李二的那种行为,不管史书中是怎么写的,都属于典型的无君无父,要被戳脊梁骨的。    “你们也不用过多担心会引起权力之乱,储君发动谏政的条件很苛刻,非国家濒亡之际非天下大乱之际,就算储君执剑发动谏政,亦无人遵从,更不可能以此剑谋逆。”    “此剑,只在国乱时能有效果,平时只是个象征,并不会影响天子手中的皇权独立。”    “你们如果发现储君不端,该废依旧可废。”    “发动谏政的条件,天怒、民怨、官愤、兵变,缺一不可,在这种国家濒临危亡的情况下,就算储君不站出来,亦是会有其他人站出来。”    “储君站出来,是匡扶社稷。”    “而其他人的出现,可就意味着江山易主。”    “这谏政之剑,实际上就是给储君的一把名正言顺的救国之剑,给帝国埋下的最后一道生命线。”    “同时,这把剑的存在,也在时刻提醒天子,要始终如一。”    话音落,清晰得以听见。    这主堂内的每一个人,呼吸都很是沉重。    毕竟这个制度和之前的任何一个制度都不同,涉及到了天子与储君之间的权力格局。    而实际上,就拿唐玄宗李隆基来举例,马嵬驿之变后,唐玄宗与太子李亨分道扬镳,实际上就是默认了李亨的代立之权。    若非李亨聚拢天下唐兵,国亡无疑。    此时,老朱深吸了口气,接着站了起来,扫过他的这帮儿孙。    “兄长说的没错。”    “人生一世,孰能无过,尤其是越老越糊涂,就算是咱,也保不准十几年后会干点什么乱国之事。”    “为天下,为百姓,为咱大明的江山社稷谏政之剑,不可不用!”    老朱的目光,看向朱标。    “标儿,若有一日,咱昏聩不堪,乱命朝政,以致天下荼毒,你当以此剑匡正朝纲,拨乱反正,安定我大明社稷。”    阿标猛的深吸一口气,凝重的点下了头。    话音落,这帮天子储君也都是纷纷起身。    “遵仙师法旨。”    “遵太祖命。”    季伯鹰扫了眼这帮人,接着开口道。    “既然在这里又提到了储君的选定。”    “我就再重点对你们说一遍,你们对储君的培养,定要言传身教,并在培养过程中逐步放权,父子一心,方能兴国。”    言罢,季伯鹰话题再变。    “上为君,下为民。”    “而民,则是更多在于乡野之民。”    “大明的城市化,终崇祯亡国亦是未曾达到一成。”    城市化这个词,这帮人可能听不懂,但也无所谓,并不是重点。    季伯鹰言语停留从惜玉手中接过一杯凉茶,一饮而尽。    稍吸一口气,这才继续道。    “一,加征商税,随着大明进入大航海时代,商税将会成为国家未来的主要税种。”    “二,废黜官绅免税额度,从单户年收入来定义赋税等级,降低底层低收入百姓的赋税,甚至免去一定收入群体的赋税。”    “三,于六部之外加设总务提农司,专于村乡建设,如房屋、道路、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确保最底层的乡野小民也能够得到来自于朝廷的恩泽。”    “四,于天下各府县设立皇家启蒙学堂,归属皇家国学院,免费为全国六岁以上的孩童提供三年启蒙教学。”    “其他条例,你们可以回去再定。”    “核心宗旨只有一个,让你们的浩荡皇恩,不在是纸上空谈,而是真正恩泽于帝国每一个乡野小民。”    季伯鹰言罢,目光扫过在场的天子储君重臣。    他所说的这一切,都需要雄厚的财政来支持。    “这些,都要等到你们步入大航海时代,国力骤增之时再全面铺开,现在可以提前做一些相关的前期准备。”    “你们一定要记住。”    “不论国家发展到何等程度,国力何等强盛,不要与民吝啬,底层小民永远都是国之基础。”    “只要你们稳住了底层,那就是稳住了国本。”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只要稳住了底层,就不会有起义,而纵然权贵想要搞事,没有民心支撑,连造反的兵都没有,最终也只能沦为落败小丑。    “这节课,到此结束。”    深吸一口气。    季伯鹰上完这堂课,感觉脑细胞都死一半了。    接着,折身拿起笔架上的斗笔。    “而这,是下一节大课的主题。”    斗笔墨落,在这身后宣纸上新添了一行字。    「论天灾如何亡国」    「万历三大征——大明最后的荣光」    话音落,堂内诸多天子储君重臣,都是带着凝重神色,纷纷起身,鞠躬大拜。    这一次下课后,估计每个人都得回去复习。    “下课。”    大手一挥。    季伯鹰额外看了眼嘉靖神仙,随后走下讲台,折身沿红木楼梯而上。    接着堂内的人,一批又一批的消失。    嘉靖神仙则是心头一喜,连忙屁颠屁颠的跟着上了楼梯。    一刻钟后,阁顶雅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