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一章 扶风法正 (第2/3页)
李儒知道,这是刘俭对自己所下的命令的最后通牒。 自己已经拒绝刘俭前往凉州当使者了,若是他再不能说服法正来归顺,只怕刘俭对自己的投降真意一定会有疑虑,说不定到时候就会暗中查证自己,这对于李儒是非常不利的。 今后恐怕就没好日子过了。 就见李儒急忙冲着刘俭保证道:“丞相放心,李某一定是不辱使命。” …… 李儒这一次确实没有诓骗刘俭,他确实做到了! 他亲自前往扶风郡,将扶风法氏的法正请到了长安。 但其实仔细研究,这并不是李儒的功劳! 刘俭的声名早就传遍了天下,先前法家不响应董卓的征辟,是因为他们觉得董卓不配。 但是跟董卓相比,刘俭可不一样。 在这个天下间,不论是声名还是军功和文韬武略、刘俭都是首屈一指的。 可以说,现在的刘俭已经代替了袁绍,成为天下楷模。 在某种意义上而言,刘俭派人来征辟法正,可以说是给了法家好大的面子。 扶风法家的人几乎都没有犹豫,就让他们的子侄法正来到了长安,与李儒一同面见刘俭。 法正现年二十一岁,但已经是扶风有名的才俊名士了。 当然,这跟他本人的能力有关,也跟扶风法家对他的扶持有关。 毕竟名门家族的人想要出名并获得资源,比那些普通的家族要容易很多,这是人类自打组建社会关系之后就一直固有的规律。 即使是两千年后,也并不例外。 法正随同李儒来了长安之后与刘俭见了面,并接受了刘俭的考察。 刘俭非常善于考教手底下人的,能够较为准确的试出手下人的才华。 他对法正的考试,没有一项是有关经文的,全部是时政、民生、种田、技术、杂学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但是令刘俭颇为惊讶的是,法正对于刘俭所询问的这些关于民生、政治、杂学的常识都是非常精钻,而且能够表达出很多自己的观点。 刘俭断定他平日里一定是下了非常大的苦功。 按道理来说,像他这种名门子弟,特别是其祖父,还是经学名士……他的主要精力都应该放在学经上,如何反倒是对这些各种时政以及民生诸道这么了解呢? 而且听他的回答似乎都并不是临时抱佛脚,而是长久的积累以及经过深思熟虑,特别他能够与刘俭产生一些共鸣,彼此交流! 他还会根据刘俭的提问,反问出一些很经典的问题,让刘俭大为欣赏。 “孝直果然是难得的青年才俊啊。” 刘俭最终给了他这么一个评价。 法正见刘俭如此夸赞,急忙向着他行礼说道:“正能够得到丞相赏识,实是毕生之幸,正此生最渴望的,就是希望能够得遇明主,辅佐其成就大事,今番遇到丞相,实乃得偿平生之所愿!” 刘俭笑着冲法正招了招手,让他坐下:“不必如此客气,不过吾倒是有一件事心有不明。” 法正很聪明,他大概能够猜到刘俭心中所疑。 “正知晓丞相想要问什么。” “哦?孝直竟果然如此机敏?这倒是有趣,好,那我就问问孝直,你觉得我想要向你所问何事?” 法正正容言道:“扶风法家乃是经学世家,吾祖父更是关西名士,家族之争,以经学而论长短。” “大将军觉得法某应该是长于经学,而短于时政民生之事,然今日大将军考教于我,却见正长于民生之道,所以大将军想要询问我这到底是为何?” 刘俭哈哈大笑,说道:“孝直不但是精于时事民生,而且善于揣测人心,这一点也非一般青年才俊所能及,不过你越是这样机敏,我就越能放心的让你去凉州办理大事了。” 法正笑道:“其实某精通数算,商道,民生,杂学,乃是近年之事。” “法某自幼秉承家族之训,恪守学经,拜访名师,渴望能够在经学上取得造诣,毕竟这是我法家数代的扬名之法。” “但是法某在五年前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目标,不再研习经学,而是主动学习关于民生水利农耕等各种诸道,因为法某知道当年丞相与董卓共同执行新政,这个天下早晚有一天会变。” “抱着经学典籍指望得到仕途,扬名天下,家族代代不衰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虽然很多名门望族并不甘心,但是在法某看来,这就是这个天下的实情,虽然法某也心有不愿,但我知晓这是大势所趋,若是某不改变自己的观念,那整个扶风法氏早晚必跌于末流。” 法证的话让刘俭很是动容。 显然,若是天下所有的望族子弟都能有法正这样的觉悟,那么大汉的改革就一定会容易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