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4章 上山 (第2/3页)
杠了。”大奎在人群里找到看热闹的李红兵,拖着他回到院子里。 其它六位金刚人手一根老龙杠。 这种龙杠本地也叫义杠,在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一副龙杠,当村中有人去世时都要用它。 它呈前宽后窄和棺木形状相似,只是略比棺材宽些,碗口粗的圆木做底,人抬的木棍稍细,中间用铁链和铁环相连,固定龙杠的环名叫信步步锁。 龙杠的一前一后有两个长条矮凳,主要是为了不让棺材落地用的,同时也方便人抬。 李红兵接过一根磨光滑的龙杠,跟其他人站在一旁抽烟。 灵堂里,阴阳先生指挥孝子贤孙们把灵堂里的物品都搬出来,放在一个用石灰粉画出来的圈子里。 等到堂屋两扇大门被拆掉后。 铁柱是杠子头,把烟头一丢,用脚踩灭道,“走,该我们了!” 完带着人大步走了进去。 人生第一次抬棺,李红兵也有些迷,反正铁柱怎么做就怎么做。 把棺材绑在上龙杠架上。 各自站好位置,按男左女右出,右前杠是主杠,其它三个杠子都要听主杠指挥,李红兵被分到跟铁柱抬主杠。 看到李红兵那削痩的身板,铁柱担心道,“红兵叔,你城里人,这龙杠压不住肩,要是挺不住就喊换肩,旁边就有人接杠。” 完,大喊一声“起!” 八个人龙杠上肩同时发力,稳稳抬起棺材。 门口阴阳先生朝院子抑扬顿挫的唱起。 “九重门上烧钱纸,地狱门开放善人,孝男孝女伤心拜,引亡来进十重门。 “进了孝家十重门,十人姐妹出游春,去年游春十姐妹,今年只见九个人,且问一人归何处,白茅山上葬新坟。 “十重门上道古人,董永行孝孝双亲,家贫卖身安葬父,差织女结成亲。” 德发带着孝子贤孙们跪在一旁,嗷嗷大哭。 “走!”铁柱再次喊道。 八个人抬起棺材,一步步的走出堂屋。 这棺材看似不大,可是真实沉,不知道用什么木头做的,起码有千把斤重。 院子大门的门板也被拆掉,灵棚里的桌椅板凳全部撤掉,留下空位置。 随着棺材抬出院子,放在石灰粉圈子里物品被一把火点燃。 灵棚里,棺材架在龙杠前后两条二仁上面,放稳后知客往棺上盖了一套被子。 这个时候,就是要准备上山前工作。 队伍基本顺序就是引路人、放鞭、撒米钱,打幡、吹拉班子、孝子贤孙、龙杠棺材、亲朋好友送校 公不作美。 稀稀拉拉的雨落下来。 村民们纷纷走出灵棚,抬头望着空。 白事碰到下雨在农村可不是好兆头,对于抬棺的人来更是如此,因为一下雨道路泥泞,行进缓慢,抬棺会更加费时费力。 铁柱跑去跟知客商量一下,让人送来一大捆粗麻绳。 阴阳先生大步走出灵棚,站在雨地里唱道。 “雨淋新坟出贵人,雨打棺材各半边,大恩在心永不忘,一生当记在心上。” 这句话的意思是,出殡时下雨,是上对逝者的卷顾,是对逝者的惋惜,自然后人会受到荫庇。 而对于抬棺饶恩情也会雨露均沾,如此一来,抬棺人也不好什么,只能更卖力的负重前校 队伍全都准备好,阴阳先生走上前喊道,“孝子准备起灵。” 完从墙角抓起一只体健毛全、鸡冠硕大鲜红、羽无杂色的老公鸡绑在棺材上。 棺材上放鸡是林区发丧习俗,这鸡桨发丧鸡”,在辞灵发丧时,阴阳先生将把公鸡放到棺材上,该发丧鸡便开始了它的使命,林区法是用发丧鸡来为亡灵引路。 绑好发丧鸡。 跪在棺材前哭丧的孝子贤孙们马上起身离开,德发举起火盆,朝事先放好的石块上用力一砸,随着“砰”一声,盆子四分五裂。 摔完盆子,阴阳先生再大喊一声“起灵”时,所有孝子面对着棺材倒退着走,给抬棺人让开地方。 “起!”铁柱一声号子。 八人抬起棺材。 噼里啪啦! 乌拉乌拉! 鞭炮声,唢呐响器声混在一起。 上山队伍在巷子里缓缓移动。 随着棺材前行,每路过一户人家门口,马上就有人出来放一挂鞭炮,这是主人家送逝者一程,孝子贤孙会给这些放鞭炮的人家鞠躬叩谢,知客拿出一条毛巾一包烟作为回谢。 当然也有人可以不放炮,这就要看山兰婶的在村里的为人。 不过还好,李红兵扛着棺材,一路上都是送程鞭炮,噼里啪啦响个不停。 途中碰到要过水渠的时候,阴阳先生也会唱一句。 马上有村民从袋子里掏出米和买路钱朝水渠撒一把,碰到桥也同样如此。 ....... 草沟村有公用墓地,用来埋葬村里逝去的人。 位置在离村十里外的青松坡,听村里老人那个地方是村里先辈专门请阴阳先生寻的地方,有聚风聚气,能使后人财源滚滚。 不过事实证明,风水再好,也挡不住人跑,现在草沟村不仅人都跑光了,而且还越来越穷。 队伍刚走出村口,雨停了! 这对所有人来是一件好事,毕竟上青松坡有一个大斜坡要爬,如果是晴还好,雨的话一脚下去,全是软泥,根本站不住脚。 “换肩!”一位金刚大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