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时代_第二章 寻亲 三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章 寻亲 三 (第3/3页)

这次真的是千里之外,婆婆舍不得,毕竟这是最小的儿子。

    但是小爷说,“家里你们回来了,我想出去赚点钱!”

    爹爹说:“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宝,我们家都是草,儿大不由娘啊。他们总要出去的,他们大了!”

    初七,家里聚在一起,本来应该是十五才做的“团子”,今年在初七就做了起来。

    糯米早已提前泡好,沥干。

    两块圆形的超重的石磨叠在一起,上面一块石磨比下面的厚一倍,上面的石磨,中间有个洞,边上嵌进去一个实木的把手。

    这个小型的石磨就是家里用来磨碎大米和玉米这些食物的。

    把糯米放进去,用手360度转圈,磨碎的大米会变成了细细的小米颗粒。

    村里专门从事这一行的人家还有一个大石磨,上面的石磨一个大型把手横着出来,可以用蒙着面的马或者骡子系着转动,可以做豆腐等细粮。可惜我总没见过,就不能给你们描述了。

    切一盆红萝卜白萝卜切碎混合的丁,切上腊rou丁,一点红辣椒丝,在锅里翻炒入味,不需要炒太熟,装碗备用,这碗半生不熟的可不是菜。

    大米磨碎以后,在锅里炒熟,趁着热放在“洋盆”里面,揉一揉。

    糯米有粘性跟面粉一样,放点水抓起一把炒熟的米粘就可以马上变成一个“馒头”样子。

    把这个“馒头”放在左手,右手在中间挖个洞,一边在左手上转动,一边右手把这个中间的洞慢慢变大,中间的洞里放那半生不熟不是菜的红白萝卜腊rou馅料。

    红白可口荤素搭配的馅料用瓷勺子舀一大勺放进去,继续一边转一边包好。

    变成一个一个洁白的圆圆滚滚的大米团子,一个就跟拳头那么大。我没有形容词形容它的样子,也没法形容它的美味,它就叫团子,团团圆圆的团子,我爸一顿可以吃三个的大米团子。

    包好的大米团子,洁白细腻,外面偶尔沾着点红白萝卜也点缀得也十分恰当。

    “大火在锅里蒸到“上大汽”,就是锅盖上面,白烟非常大的时候,就叫蒸好了。”我妈说。

    屋里弥漫的都是萝卜的香味,大米的香味,腊rou的香味。

    蒸熟的团子,可以装满一个碗,稍有不慎,蒸熟的团子都可能因为太滑溜在地上打滚,当然如果你能在掩耳不及迅雷之势三秒内不怕烫的捡起来,继续吃是没有问题的。

    一碗一个团子,根本不需要额外的菜了。

    插上两根筷子,中间分开两半,里面还在冒热气!

    家里的中堂下立着一个老旧的“香精柜子”也就是1米左右高横着的柜子。

    柜子上面贴着一张崭新的***像,***像上面写着:千秋伟业

    ***像左边写的是:红日东升山河壮

    ***像右边写着是:东风浩荡气象新

    柜子的中间,是一个玻璃罐,里面是木材烧的灰,上面插满了香。玻璃罐子左右两边是两根红色崭新的蜡烛,除了初一早上点过,今天又点起来了。

    这就是摆在家里正中间的神台!

    团子蒸好了,可不敢自己先吃,先用两个大碗,一边碗里放了三个,总共6个,放在***前面,点了香,点了蜡。

    爹爹口中来了一句:***和家里的祖宗回来吃团子了啊!

    柜子上面的团子需要摆放3天。

    虽然是过年了,但是初七依然很冷,摆3天也不会坏。3天后供奉的团子也可以继续吃,吃了一年无灾无祸!

    过完了上面简单的仪式,过几分钟后,大概***和祖宗们已经吃好了。

    爹爹说,“大家吃吧。”

    大家才从锅里陆续盛起团子吃。

    团子,每年在正月十五吃,寓意着出门平安,团团圆圆。我们不流行吃元宵,只爱团子!

    婆婆说,“老四今年多吃两个再出门。吃饱了不想家!”

    就这样暂短的团聚以后,孩子们就像群燕一样,各自要飞着找自己的方向了。

    好的也罢,坏的也罢,生活的轮子依然是滚滚向前,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努力生活。

    庄稼人春种秋收,四季分明的不断轮回,外面的天下早已天翻地覆,而这方土地的人们为了一日三餐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平凡而普通的一年又一年。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