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108章 水匠太子?  (第1/2页)
    汉十年秋九月,辛未。    在抵达郑国渠下游县丞——莲勺后的第三日,刘盈也终于在临时柱脚的莲勺县衙,等来了姗姗来迟的少府阳城延。    其实,阳城延自长安出发,比刘盈要早了好几天,按理来说,当刘盈赶到莲勺时,阳城延应该早早等候于此才是。    但实际上,阳城延自长安出发之后的第一站,并非是位于郑国渠下游南岸的莲勺,而是位于郑国渠中、上游一带的三原。    至于原因······    “渠况勘测之事,少府办的如何了?”    简单问候一番,刘盈便也没多绕弯子,直入正题。    听闻刘盈此问,阳城延也不由面色稍一肃。    “禀家上,皆毕。”    “四日之前,臣已遣少府水工往之,以绝郑国渠于泾口。”    “后臣亲往而观之,同少府水工之匠细细探测,终得此番,郑国渠整修之详案。”    说着,阳城延不忘从怀中,取出一卷沾了些许干泥的竹简,将其交到刘盈收中。    趁着刘盈阅览的功夫,阳城延也在一旁叙述道:“臣已测算得出,此修郑国渠,凡三原以西之渠段,凡六十余里,皆当填土于渠底,以涨其地势。”    “此事,可暂不急;待冬至冰封,下游之塞疏通,再填土不迟。”    “及三原以东、莲勺以西之百七十里,则有近百五十里处,不必填土、掘泥。”    “若有闲,可稍掘渠地淤泥,代之以土便可;若无闲,亦可勿为。”    听着阳城延的叙述,刘盈也稍点了点头。    没错。    自长安出发之后,阳城延第一时间,便赶到了泾水流入郑国渠的渠首。    而后数日,阳城延的唯一工作,便是自西向东,也就是自上游到下游,次序查看、测算出郑国渠各渠段,需要如何进行整修。    整条郑国渠,尤其是中下游的渠道减宽,这自是不必多说。    最主要的,还是要测算出郑国渠各个渠段的整修方案。    即:上游各部分,需要填多少土?    中游哪些部分可以不管,又哪些部分,需要维护、修缮?    当然,最为重要,也是当下最为急切的,便是被泥沙阻塞,导致水流减缓甚至接近绝流的下游,需要下挖多深?    这个问题,阳城延很快便给出答案。    “此修郑国渠,首重者,当乃下游阻塞渠段之下掘、疏通;其具体河段,便当自莲勺以西二十里起,直至郑国渠汇入洛水之尾,共渠百一十里。”    “及掘泥沙之深,臣拟测算得:此百一十里,首十里当挖二尺余,后每加十里,便当多挖一尺。”    “至郑国渠尾,便当挖足一丈三尺之深······”    听着阳城延给出具体数据,绕死对此有所预料,刘盈也不由稍有些诧异起来。    ——一丈三尺,可就是将近三米!    换而言之,自秦二世至今,短短不过十三年的时间,没有受到系统性维护的郑国渠,其下游便沉积了至少三米厚的泥沙!    要知道当年,秦相吕不韦修郑国渠的时候,郑国渠的深度,也才不过三丈!    也就是说,原本底宽九丈、顶宽十五丈,深三丈的郑国渠,只因为短短十几年没有维护,就变成了如今,这底宽十五六丈,顶宽二十余丈,深却不足二丈的模样。    渠部因泥沙堆积而增高,渠宽又因为百姓、地方拓宽而变大······    只能说,郑国渠至今还能流得动,还能勉强用来引水灌溉田亩,就已经是不小的奇迹了!    而此番,刘盈受天子刘邦之令整修郑国渠,上游水土的加固、整条水渠的减宽,都还是其次。    最主要,也是最为急迫,直接关乎郑国渠明年流水量,关乎渭北百姓农业用水的,还是下游,也就是阳城延方才所说的那段一百一十里,也就是约四十五公里长度阻塞河段的疏通。    只需要把这一百一十里阻塞河段的渠底,从现在的一丈七、八尺深,下挖至原本的三丈左右的深度,郑国渠的状况就将大幅好转。    至于用石砖、埽铺设上游,固定土木,填土减小郑国渠的宽度,乃至于在中下游束水冲沙等,则都不用太着急。    而从现在的秋九月八日开始,到关中降温,河道冰封,渠底泥沙结为冻土的十月中下旬,只剩下一个多月的时间。    也就是说,留给刘盈去疏通下游河段的阻塞,完成此次郑国渠整修工作最主要部分的时间,只剩下这四十天左右。    想到这里,刘盈的面容之上,也稍带上了些许紧迫。    “渠地淤塞之疏通,何时可启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