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心之向往 (第2/2页)
从里面掏出半张饼递给他,“今天没去买菜,只能委屈你跟我喝粥了。明天,明天带你下馆子吃顿好的,给你接风洗尘!” 覃苏木接过半张饼,“这么硬?” “少爷,您都落魄潦倒成这样了,就别嫌三嫌四啦,这可是我明天的午饭,现在给你吃还挑剔啥!”谢道年边说边坐在凳子上。 覃苏木看着手里的半张饼,又看了看坐在对面的谢道年只有一碗粥,问道:“没有了吗?” 谢道年端起粥碗喝了一口,用手背擦擦嘴,“没啦。” 覃苏木用力的把半张饼掰开,递给他一块,“给你。” “我不用,你吃吧,晚上少吃点对身体好。” 覃苏木把饼塞进他的手里,“吃吧!咱们当年一起去乞讨的时候,不也是这么吃的嘛,现在跟我客气什么!” 谢道年拿着饼笑道:“你还记得啊!” 覃苏木把饼撕成碎块放进粥里,用勺子搅着,“当然,乞讨回去弄的一身泥土,还被我娘打了一顿,说我好好好的生活不过,非跑去当乞丐!” 1919年,18岁的覃苏木跟着20岁的谢道年体验生活穷游奉天城,两人身无分文靠乞讨、卖字画行走各县。一个月后回到家中,覃苏木的母亲初见以为是行乞之人差点把他赶出家门,仔细一看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出走的儿子,气的怒火中烧拿起笤帚追着他满院子地打。最后还是在大哥覃志远和弟弟覃南星的联手保护下,才逃脱了责罚。
这一次的经历让覃苏木对于当下的百姓生活有了切身体会,出身富贵的他第一次看到了食不果腹、布不避体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也让他看到了与他同龄的少年在田间劳作,在路边乞讨的模样,这些让他心中感慨,民智不开又谈何生活富足。 20世纪初期,西方列强入侵后大肆瓜分掠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贫富差距尤为突出。覃苏木看到的不过是冰山一角,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不过是最普通的现状,早已习惯了吃糠咽菜、粗布麻衣的现状,连饭都吃不起的人们哪里有心思去学习知识。 知识改变命运,覃苏木这样想,他认为只要学习知识,就一定可以改变贫苦的生活,于是他按下决心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普及教育,让更多的人走进学堂。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这条路并不好走,首先反对的便是他的家庭。 1926年7月,留学两年的覃苏木归国,回到家中的他开始着手在当地开办私塾校舍,免费为各县上不起学的贫民子弟教授知识,教他们读书识字。起初家中长辈并不以为然,但渐渐的发现他除了搭进去自己的时间外,还出资为那些吃不起饭的孩子承担了伙食费后,便开始对他这一举动有了反对声音,而最先反对的便是他的父亲覃京墨。 “你是要把家业败光才甘心吗?!”覃京墨拍案而起,冲着覃苏木吼道。 “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您看看外面那些学生,他们要是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任人宰割!”覃苏木辩解道。 “那也是老天爷不让他们活,你斗得过老天吗?!” “斗不过也要斗!”覃苏木怒视着覃京墨,“人如果连争取活着的权利都没有,又谈何为人!”说罢便转身离去。 两个月后,覃苏木再一次同覃京墨提出要建校舍的事情发生争执,这一次覃京墨不仅没有给他钱,还把他赶出了家门。临行前一晚,大哥覃志远语重心长的对他说:“你的想法很好,但过于理想,如今的社会现状你这样做又能改变多少人呢?” 覃苏木抬头看着布满星辰的夜空,长叹一声,“如果连理想都没有,又怎么能够付出实践去改变呢?大哥,你将来是要继承家族产业的,对于我的理想,你不会明白。” 覃志远看着他消瘦的侧脸,沉默了片刻,说道:“出门在外不比家中,照顾好自己,有事记得写信回来。” 覃苏木扭头看着他,笑了笑,“谢谢大哥!” 翌日,覃苏木登上了前往武昌的轮船,他站在甲板上看着船下送行的母亲和大哥,红了眼眶。母亲抹着眼泪,大哥朝他挥动着手臂,直到开船,他们才转身离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