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定河山_第三十七章 明师高徒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七章 明师高徒 (第2/2页)

正正的明师,翰林院掌院学士呢。

    翰林院是什么地方?翰林院既是国家考议制度、详正文书、谘议政事的职官机构,同时又是国家重要的选才、育才、储才之所在。

    翰林院直接受命于皇帝,承担皇帝咨询、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职责。学士负责撰写、详正文字、考议制度等,随时备天子顾问;侍读、侍讲负责为皇室成员讲读经史;修撰、编修、检讨负责撰修实录、史志诸书等。翰林院职责还包括掌管科举事务,教习庶吉士,组织经筵典礼,稽查理藩院档案等。

    从掌院学士,到侍读、侍讲、修撰、编修、检讨,不能写一手好文章,如何做得皇帝“秘书”?

    资哲当年受排挤打压,心灰意冷之下愤然辞官,心下实有诸多不甘,好在正可与书为伴,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信江书院教授学生,亦是一种乐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诸多学生当中,他最看重的便是冯过。

    在他看来,此子早慧,早早地展露出了读书天赋,算是真正潜力无限的读书种子。五年前,冯过以九岁之龄过府试成为本府最年幼的童生,放诸国朝也是罕见之极,就此坐实了“神童”之名。其时,依冯过的能力,过院试也是不成问题的,黄口秀才呀,想想都令人震惊。但资哲却生生压下了此事,不让冯过参加院试,个中缘由他与冯居庸仔细分析过,也得到冯家的赞同。

    王临川在《伤仲永》一文中说:“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资哲不欲冯过成为方仲永,恐其泯然众人,不让其过早院试,绝非打压,乃是寄予了深厚期望,要让他夯实基础,他日方可成就栋梁之才。

    欣慰的是,冯过这数年来的表现证明他是正确的,此子的时文在他悉心指点下进步神速,已然褪去早前的凝滞呆板,时常会写出新意来,这才是读书人的康庄大道啊。

    让资哲意外的是,今岁以来,冯过身上忽然有了不小的变化。那种感觉很微妙,就好像突然打通了任督二脉的武者,境界一日千里,已臻化境。感觉很夸张,但是不争的事实。

    他反复读了冯过的院试文,乃掩卷长叹:吾不如也。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丽,非可曰睨而视之已也,则所丽者何物也?夫有其巧,巧必有所凭,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则所凭者何器也?”

    “而或谓规矩非为离娄设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规焉,明明有一矩焉。则有目中无定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规矩?而或谓规矩非为公输子设也,彼意中隐隐有一规焉,隐隐有一矩焉。则有意中无形之规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规矩?”

    “则规矩实为当循之准。不以规矩,何以成方圆哉!”

    这一字字一句句一段段,写的真是好啊。

    想写好一篇八股文,背诵经典、熟悉上下文只是基本功,还需要很强的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像这篇文章中运用到的一些思路和论证方法,没有几年的写作练习功底,在考场上,短时间内是难以想到并组织好思路的。

    八股文固然有形式僵化等弊端,但能在这样固定的形式中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文字,又何尝不是一种过人的能力呢?

    有学生如斯,何尝不是师者最大的悦事?也是对师者最大的褒奖。

    对于冯过这个学生,资哲在欣慰之余,亦感觉自己已是教无可教了,固然有些许挫败感,但仍是满足感居多。

    上次,冯过来访时,资哲便笑着说:“吾已无可授也,汝之才具吾亦有不如,名师之说当之有愧。”

    冯过下意识的来了一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资哲越是咀嚼此句,越是觉得此论精妙,心有所感,乃让冯过依此句作文。

    冯过走后,资哲也试着写了一篇,自我感觉良好,想着待冯过再来时给这小子看看,总不能在学生面前露了怯,好生镇他一镇。

    呵呵,资哲这位前辈,居然起了与后辈比试之心,真真是文无第一呢。

    这不,冯过登门后,资哲先是东一搭西一搭的聊了几句,方悠悠的问:“上次让你作文可写了?”

    冯过点点头,从袖口抽出一张纸来:“请先生斧正。”

    资哲“嗯”了声,接过纸去略略看了几眼,表情忽而凝重起来。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