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八九章 架构 (第1/2页)
“公司如今走上正轨,网剧自不必说,是咱们起家的支柱。 《我在他乡挺好的》这部上星剧,让咱们在电视剧打出口碑。 后续推出的《爱情而已》《三十而已》的电视播映版权、网络播映版权顺利卖出。 《三十而已》这类题材,我打算做成系列,《二十不惑》《四十正好》都在我的计划里。 下一批编剧组在写的剧本《大江大河》《小别离》我考虑做成系列剧。 系列剧是电视剧里最保险又能引流的,如果我的计划成功,咱们公司在电视剧方面就不愁项目。 下一阶段,公司会加大在电影方面的投入。 你们现在知道,《爱很美味》电影版,公司与企鹅视频联合制作。 《救火英雄》,时代百纳主控的主旋律电影,公司参与投资。 《兴安岭猎人传说》,公司独立制作的网络大电影。 这些都是公司为进入电影市场前做的摸底与试探,电影与电视剧不是一回事,厮杀更惨烈,不确定性更大。 但咱们得试着进入,因为电影能撬动的东西更多,文化、品牌、金钱、衍生品等等。” “这个我明白。” 郑晴点头,“不过,想真正进入电影圈公司得拿出一部质量过硬或者直白点说是票房高的电影。 就像《白夜追凶》立住了公司在网剧悬疑推理类型的标杆。 《我在他乡挺好的》立住了公司在上星剧都市现实题材的标杆。 如果拿不出这样一部作品,贸然进入电影市场,我不是很认同这个做法。” 赵祯在公司虽有着一锤定音的掌控力,但他并不排斥不同观点。 因为一个公司,当有人急速冲锋时,就要有人持重维稳。 更何况这是自己老妈的意见。 他把手中的笔放下,双手交叉放在桌上,道,“郑总监的顾虑是对的,在没有合适的项目前,公司不会贸然进入电影市场。” 郑晴、苏元、吴荃,三人闻言,心下稍松,哪知赵祯接下来的话又让三人心头跳了跳。 “电影、电视剧是吸引流量的载体,而流量具体投射是在演员身上。 咱们公司出来不少爆款网剧、电视剧,利润不少。 但其实演员获取巨大流量后的价值,并没有被成功转化。 这部分流量的价值甚至比电影、电视剧本身还要大,眼睁睁看他浪费掉,实在可惜。”他道。 “别的公司艺人,咱们公司管不着。咱们自家公司的艺人,代言、广告、综艺等等,各种通告可是不少。”商务总监吴荃说道。 “还不够。”赵祯道。 苏元揣摩着话里的意思,道,“赵总意思是,再多接一些工作?” “不行,明星也是人,工作太多,扛不住。而且不是什么工作都能接,有的艺人接工作要考虑调性合不合适。”郑晴当即反驳。 见几人理解有偏差,他也不再藏着掖着,直接了当的说,“呵,咱们公司又不是黑心工厂,自然不能靠压榨艺人存活。 我的意思是,可以靠直播卖货的方式,把这部分流量变现。” “直播?”三人面面相觑。 “对,直播。” 他重复了一遍,接着道,“我打算公司出资,投资开一家直播公司,培养一些主播。 像《白夜追凶》《我在他乡挺好的》的主创人员,到时候都可以去直播间当嘉宾,吸引他们的粉丝去直播间。 这些粉丝只要去直播间,变现就很容易。” “艺人总不能一直参与直播吧?艺人不直播时,直播间怎么办?”苏元询问。 他道,“这里有个误区,艺人做嘉宾是直播间的一个引流方式,是一个辅助手段,并不是说直播间全靠艺人。 说到底,直播间平时还是要靠主播来卖货维持,所以主播也要好好挑选。 这个直播公司,既要直播卖货。 同时,也是一个把咱们制作的影视剧聚集到艺人身上的流量变现的平台。” “这样可以。” 郑晴想了想,道,“只是一两场直播的嘉宾,对艺人来说,也不过是多参加了一两场通告而已。” 他笑了笑,“对有代表作的艺人,只需有作品上映来直播下就好。 但对于公司那些参演微短剧的演员,需要在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