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子永远是太子  (第1/2页)
    崇祯带着文武百官终于祭奠完了,也都来到了神祖府,宴会也就正式开始了。    来的人非常多,崇祯皇帝和在京的文武官员、勋贵,连郑芝龙三兄弟也都来了,还有红星厂的总管赵会元,都齐集一堂。    戏台之下,孙承宗坐着轮椅,张林在后面推着,来到了前排,和崇祯皇帝、温体仁、还有六部尚书们一桌。要在外面,跟皇帝平起平坐,肯定要招人骂,被人弹劾的,在这个府里,没有这个讲究。    李浩站在了戏台之上,百感交集。    “五年前,我曾经做过一个五年计划,钢铁产量要达到多少,粮食产量要达到多少,流贼要基本平定,等等的。现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些都做到了,但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伙倾力合作,一起完成的。    大家都知道,五年前的崇祯八年,流民四起,建虏屡犯边境,甚至还打到了京城!那个时候的大明朝,真的是内忧外患,危如累卵啊,就连他们老朱家的祖陵,都被张献忠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五年来,通过大家的不懈努力,我们终于扭转了这个局面。由于粮食的大量增加,流民基本没有了。流民少了,那么贼寇也就没有了壮大的机会,现在基本上被清剿光了;也是由于粮食的大量增加,还有各个王府查抄出来的钱财的原因,边军逐渐恢复战力,再加上地道,使得建虏进犯越来越困难,边境也日益安定下来。    这一切都离不开我们所有人的努力,在这里我要提一个人,他就是郑芝龙,这五年,他不远万里,数次从海外运粮到大明,几乎为大明平添了几年的收成,使得粮荒能够迅速的缓解,可以说居功至伟、劳苦功高!    这五年,朝廷没有给过什么赏赐,我也没有给过他什么,郑芝龙还是任劳任怨,毫无怨言。在这里,我向郑芝龙,还有他们郑家所有兄弟,道一声‘谢谢了,没有你们,大明还走不到今天。‘”    “臣等不敢、臣等惭愧,臣愿意为大明赴汤蹈火”李浩在台上说,下面的郑芝龙三兄弟可吓一跳,在这种场合神祖爷对他们郑家大夸、特夸,这事莫大的荣耀,这比给什么赏赐都强,赶紧过来谢恩。    要说赏赐,咱是海龙王,根本不指望在陆地上发展,神祖爷给的那两艘巨舰就是最好的赏赐,银子自己不缺,有的是。有了这两艘巨舰,自己就可以横行大海,不管是哪个国家的船,到了大明海域都得乖乖的听话,这就是最好的回报。    在皇帝和满朝文武面前这么露脸,郑家三兄弟腰杆儿挺的倍儿直,激动之情难于言表。    李浩制止了郑芝龙他们的叩谢,继续说道:    “粮食不缺了,那么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对付外敌,首先我们内部要团结安定,首要的,辽东要先能够挡得住建虏的入侵劫掠,国内才能够全力的剿贼。    这一点,孙承宗孙老功不可没。孙老不顾个人安危,以花甲之年,独镇辽东,殚精竭虑,这才有了如今辽东的局面。    而在国内,洪承畴、杨鹤、孙传庭、卢象升、秦良玉等人都是朝廷不可多得的干臣,说是大明的擎天巨柱也不为过。他们也都是年迈之人,秦良玉一介老妇,更是六十多岁了,还为大明驱驰千里,实在让人感动。    在这里,我也向为大明浴血奋战的所有人,谢谢你们了,没有你们,大明朝也走不到今天。“    李浩说的这些人,只有孙承宗在场,感动的孙承宗老泪横流,都想站起来谢恩,被李浩手势制止了。    ”我们不光是粮食和军事上取得了成就,各种技艺也取得长足的进步。有些人可能瞧不上这些,认为这些只是贱业,难等大雅之堂。但是在我看来,这些才是大明的基石。我们不远万里,请来极西之地的顶级工匠和大学问家,来增强我们的技艺。    这些大家可能不太了解,我举一个例子,就是由于有了极西之地的炼金师,才使得大明的钢铁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现在大明朝已经完全淘汰了沉重的铜炮,换成了轻便、耐用的铁炮,而且还都是后装火炮,打的快,打得远。郑芝龙之所以能横行大海,就是仰仗这些铁炮。“    郑芝龙兄弟三人听着,深以为然。别说是在大海上跟跟敌人的战舰对轰了,自己的两艘巨舰,跟敌人陆上的炮台对轰,还一点都不吃亏,前一阵子,还把弗朗机在马尼拉的两个炮台给轰成了渣渣。要在以前,海里的船要是跟岸上的炮台对轰,那跟找死没啥区别。    ......    李浩在台上说了很多,也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