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腾飞_第九十八章 在长江上建大桥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九十八章 在长江上建大桥 (第2/2页)

都是由官府运粮,保证人们的吃喝。工匠们都是在服徭役,工具、衣服都是自带的,官府不会任何东西,更不会给钱。

    现在不一样了,朝廷除了保证基本的吃喝之外,另外每个人都要发工钱,把在工地上干活,从徭役变成百姓的一种谋生的手段。我们也可以向附近的百姓家里购买一些必要的东西,鸡鸭鱼rou等等的,来改善工人的伙食。工人在工地上赚到了钱,他们就可以养家糊口。

    这么多的工人聚在一起,他们总得穿衣服吧,那么附近就可以开几个成衣铺子,让工人们有地方买衣服。不愿意在工地吃饭的人呢,也可以出去到到饭馆儿吃饭,这样也就有了饭馆儿生意。这些生意人总得住吧,总得拉货吧,旅店、酒楼、车马行等等的慢慢的就都会出现了。

    慢慢的这里就会成为一个集镇。以后即便工程完工,工人撤走,大桥上来来往往的人也能养活得住这个集镇。“

    李浩越说越兴奋。

    ”神祖,这些难道都要朝廷去建?“户部尚书侯恂继续问。

    ”当然不用,官府也不会大包大揽,只需要提纲挈领就可以了。怎么提纲挈领呢?很简单,只需要把钱发到工人手里就可以了,其他的都不用管。“李浩很是自信。

    ”商人的鼻子永远是最灵的,他们知道哪里有钱可以赚,哪里赚不到钱。我们只要把钱送到这里,发到工人手里,商贾就会闻风而动。“

    ”若真如此,那以后朝廷的大工程就不再是亡国之道,而是兴国之道了?“侯恂现在脑袋一片浆糊。历朝历代大兴土木都是亡国亡国之道,所以历朝历代对于大兴土木的事情都非常的谨慎。

    他怎么也想不通,同样的大兴土木,在朝廷看来是祸国殃民,怎么到了神祖的手里就变成了造福万民的好事情了?

    不光是侯恂,殿内的所有的文武官员全都一副懵比的表情,不理解啊,想不通啊!

    就连崇祯皇帝,也是一知半解,虽然以前听李浩讲过,自己总以为这个神仙又在说笑话,根本就没往心里去。

    ......

    自从大朝会提出了这个计划,现在还在人员组织和培训当中。这么史无前例的大工程,不是一下子就能建好的,肯定要分步骤的来,不能一下子一哄而上。

    首先就要搞清楚的是在哪里建比较合适。这就得去实地勘探,测不同季节的水深、水流速度,江底的质地等等。这不是一般人能完成的,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坚持不懈的勘测、记录、分析,才能得出合理的结果。

    中央科学院已经召集了一百多号人,正在密集的进行培训,说是培训,还不如说是相互探讨,就连神祖爷李浩也是个半吊子,从来没有搞过什么工程建设。只能根据他知道的后世那么多的之上去提点一下。

    不管是欧洲来的工匠和学者,还是大明朝的学者,都没有建造这么长的大桥的经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这些工匠们还有一个任务,那就是设计和制造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的工具。

    不光是中央科学院,就连远在崇明岛的郑芝豹,也被安排优先建造各种专业船只,各种拖船,起重船,甚至挖沙船等等的,没有风帆,两侧各有一个大轮子,用几头牛来提供动力。从这个时候开始,轮船开始出现在大明的国土上,这可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因为船不再需要风了。

    光是水文地质的勘测就得需要好几年的时间,所以李浩也在准备一些其他的事项。这么大的桥,肯定不能用木头、或者石头之类的,那就必须得用水泥和钢材。得益于来自欧洲的几个冶金大师的加入,大明的钢材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在急速的增长。

    大桥所需要的一些部件也必须提前建造,部件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大,大型的起吊设备、运输车辆也必须造出来。

    一个项目的开始,千头万绪。现在李浩几乎全天都耗在了中央科学院,与各路的工匠、学者讨论、修改设计方案,就连他的未婚妻周玲,现在都难得见他一面。

    首先就是大规模的道路建设,李浩的计划,从京城到天津卫,先修建一条宽阔的水泥路,以便运送大型的装备到港口,然后通过海运运到长江。于是京城西山里的水泥厂,日夜不停,全力烧制水泥。

    大型的工程建设是新技术、新发明的催化剂,仅仅半年的时间,在京城的中央科学院里面,就连续出现了好几种让人叹为观止的新家伙。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