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十四章 杨鹤的土改 (第1/2页)
大明朝人口太少了,还不到一个亿,李浩每每想到这里都摇头叹息。要想方设法的增加人口,明末不到一亿的人口,到了清朝就猛增到了4亿人口,为什么呢?就是食物够这么多人吃了,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引入和大规模推广,为人口的暴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李浩也有样学样,自己带来的红薯和土豆已经全面推开,在京城种植了一部分,还建了两个暖棚,用玻璃和木架搭建,哪怕在冬季也可以不断的产出红薯苗。陕西的种植规模更大,今年差不多达到了上千亩的规模,今年是上千亩,明年就可能是上万亩,这玩意滋生速度惊人,一个红薯就能发出十几个秧苗,等红薯藤长长了,剪下来插到土里浇水就能活,又不挑地,一个红薯繁殖二三十个棵秧苗不是难事。所以红薯的扩张速度不是几倍的增长,而是十倍、二十倍的爆发式增长。 土豆跟他也差不多,一个土豆也能切出十几个芽,扩张速度也非常快。只要有食物,增加人口就不是空话。更何况郑芝龙现在郑不遗余力的从占城等地运粮到大明,到现在运了三次,一共运来了上千万石的大米,这几乎就相当于又给大明凭空增加了一年多的收成,使得大明的粮荒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哪怕吃不饱,只要有口吃的,百姓就不会去造反,杨鹤父子现在深深的体会到了。在陕西,杨鹤是陕西巡抚,专门负责招抚流民,军务全部交给了巡按孙传庭。一年多的时间下来,招抚了差不多四十万的流民,陕西遍地的流民得到了极大的缓解。这就给高迎祥等流贼来了个釜底抽薪,贼寇之所以能一呼百应,归根到底还是百姓没有吃的,活不下去,但凡有一口吃的,谁愿意去造反?没有人愿意跟他造反,他的兵源没有了,那么流贼壮大就困难了很多,从根本上遏制他们的发展。再经过官军不断的消耗他们,此消彼长之下,剿灭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的杨鹤父子,在陕西抚民已经把自己抚成了神仙,被招抚的人家,几乎家家都供着他们的画像牌位。流民中流传一句话:“跟着杨神仙走就不会饿死!” 杨鹤按照李浩给出的方法招抚流民,每二三百户就组成一个村子,每个村设一个村正,负责调配全村,村正的权力很大,如果谁不听从的话,村正就可以把他赶出村子,让他重新去当流民,继续让他过拿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十几个村组成一个乡,乡的主官乡正受县令管辖,县令直接归巡抚杨鹤管辖。层级分明,打破了皇权不下乡的传统,杨鹤的命令可以直接畅快的下达到每一个村子,每一户人家。 大家庭拆分成小家庭,这样宗族势力在村里的影响就弱了很多,村正的权威得以贯彻。村正也就有力量去组织本村的青壮劳力,建房子,挖沟渠、平整土地。房子都是统一的规制,每一户都是三间土坯房,带一个院子,一排排、一列列的房子安排的整整齐齐,谁家都不多,谁家也不少。村子里面的街道有排水沟,下雨时可以排水,村子周围还挖了几个大的池塘,池塘挖的很深,村子了的排水沟都汇集到池塘里,夏天存贮雨水,冬天存贮雪水,干旱的时候可以缓解一下旱情。 陕西的土地现在大多都成了无主的土地,大部分人或死或逃,即便是有主,也被统一强行征收。不要说几个小地主或者富户,就连陕西最大的地主秦王朱存枢,都被崇祯皇帝一道圣旨召回了京城,所有的家财田产都给了杨鹤和洪承畴。面对这么强势的巡抚,任何反抗都是多余的。也有的在朝中有关系,通过关系买通大臣弹劾杨鹤,结果都石沉大海,而且发起弹劾的那些官员全部都被派到了杨鹤这里当差,李浩就是要让他们看看,他们的弹劾是对还是错。 所有的土地重新分配,流离失所的农民得到了土地,几代人都是佃户的的佃农也分得了土地,不少人都匍匐在地,抱着前来分配土地的官员的大腿,哭的像月子里的娃娃,不住的口称青天大老爷。前来分地的官员从来都没经历过这等场面,也从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被这么爱戴。一时间都慌了神,生怕有人弹劾自己叼买人心。 这种情景在不少的地方上演。杨鹤还发出告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