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腾飞_第四十七章 飞艇初航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 飞艇初航 (第1/2页)

    李浩的计划说完了,下来就是如何讲计划细分落实了,张凤冀马不停蹄,赶忙回去仔细研究如何划分战区。

    崇祯在起草诏书,这一次的动静非常大,前方剿匪的四个大人物重新划分战区,各地的行政主官——巡抚也要调整。各地官员调配、粮草物资的运输,分配等千头万绪,都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因为李浩估计,流贼分裂就在眼前,没有多少时间了。

    只用了三天时间,崇祯皇帝几乎没怎么睡觉,跟首辅温体仁、吏部尚书谢陞、户部尚书侯恂等人合力研究出了方案,连夜拟好文书。

    圣旨和各部的文书已经拟好,就等派出信使传送。可大明地域广大,几乎遍布全国,信使在路上的时间很长,哪怕八百里加急,到四川等地也得一个多月,因为道路艰险,还有流匪出没,有些地方必须绕道。这样很可能就会错过最佳时机,让流贼有机可乘,所以当前的事情就是如何快速的把圣旨和命令传递道各处。

    红星厂的三艘飞艇现在就成了李浩手里的王牌,这三艘飞艇还是热气飞艇,因为氢气的大规模制取和存储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只能用热气来替代。

    由于红星厂一年来制作热气球的技术日臻成熟,热气球所用的蒙皮技术页日趋完善、可靠。专用缝纫机的出现,让大规模制造,缝制飞艇蒙皮已经不是问题。由于热气球不能自主飞行和控制方向,只能随风飘荡,而且承载量很小,并不适合运送货物或者远距离飞行。于是李浩又设计了出飞艇,李浩也没有坐过飞艇,只是在资料中了解过,根据仅有的一点点知识,李浩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初步解决了几个较大的问题,才设计出了现在的飞艇。

    其实这三艘飞艇都属于验证艇,用来验证设计是否合理,每一艘都比前一艘有所改进。现在三艘艇在燃料供应、cao纵性能、人员居住环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方向控制比较自如,升降系统也比较快捷,最关键的是都有自己的推进系统,一个巨大的螺旋桨,三个桨叶,每个桨叶都有七八尺长,考虑到重量因素,采用的是木质的,由人力通过链条系统驱动,就行后世双人自行车一样,由两个人合力驱动。没有风的情况下一个时辰差不多可以走六七十里。

    李浩计算过,北京到成都的直线距离大约是三千里,即便全程无风,飞艇差多四五天也能走完,如果找到合适的风向,速度更快。

    飞艇的cao作员全部是原来的热气球cao作员选拔而来,因为他们在空中的经验最多,只有他们最合适。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手cao作。

    飞艇的吊舱很大,比热气球大了不知道多少倍。上面除了cao作飞艇的必要工具外,还有两间小屋子,用木板搭成,四周还装有一块不大的玻璃窗,方便向外观察。其他的地方都用来存放燃料、水和食物。

    由于路途遥远,中途也没有补给点,所以燃料必须容易获得,必须是各地都普遍存在的东西。选来选去,只有煤和木炭合适,燃烧温度高,持续时间长。唯一的缺点就是太占地方。飞艇用来加热空气的炉子都是特质的,很大,直径差不多有五尺,底部有个风门,风门一开,空气就会沿着炉子往上走,向炉子里面送去大量的新鲜空气。为了防止炉子意外熄灭造成迫降或者坠毁,李浩还为每架飞艇准备了三个钢瓶,作为备用热源,通过喷嘴喷出气体,点燃加热飞艇里面的空气。里面是压缩过的沼气,沼气很容易获得,但是要想压缩到液态却做不到,只能尽量将其压缩。

    之前跟随郑芝龙出海运粮的飞行大队的孙凤祥,现在已经被调了回来,担任此次飞行的队长,每架飞艇最多可以安排六人,这已经是极限了,毕竟热气所能提供的升力不能和氢气相比,载重量有限。

    这一天大清早,红星厂里的广场上,三驾飞艇已经准备就绪,炉子已经烧的火旺,加热一段时间后,飞艇已经离开地面,在缆绳的束缚下才没有起飞。

    李浩和崇祯皇帝前来送行,这样的信息传递方式,是自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三个太监各自携带着完全相同的文书,登上各自的飞艇。解开缆绳,在众人惊骇的目光中,三驾飞艇徐徐升高,不到盏茶的功夫就没入了云端。

    孙凤祥所在的飞艇是领航飞艇,飞在前面,其他两艘紧随其后,呈品字形队列。跟孙凤祥在一起的传旨太监叫张英,年纪三十多岁,在宫里是王承恩的心腹。此时的张英,早已经没有了在地面上的意气风发,吓的面色苍白,双腿无力,瘫坐在吊舱里。他刚刚看到的飞艇下面就是绵延的云海,云浪涛涛,完全不似在地上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